评论 > 短评 > 正文

蒋方舟:伦敦奥运与北京奥运之比较

作者:

2008年9月,我到北京读大学,当时奥运会已经过去一个月,整个城市狂欢的氛围却还没有散去:从北京前所未有的湛蓝天空,到随处可见的标语和吉祥物,再到街头巷尾的报纸杂志的新闻宣传,无不显示出这座城市还沉浸在世界通过奥运看到中国“崛起”的盛世狂喜中。

2012年,我到伦敦看奥运,还有两天奥运就要开幕,这座老城却仍然是一副稍安勿躁的派头。著名的伦敦塔桥下,悬挂着巨大的五环标志,除此之外,很少看到奥运会的标志。倒是某个电影院,挂着巨大的宣传标语:“去他的奥运会,来看场电影吧。”

伦敦最大的变化,大概就是变得拥挤和热闹,早晚地铁车厢,和北京地铁的人肉罐头不分上下。我到牛津街买东西,店员问我是不是来看奥运会的。我点头,店员皱皱眉歪歪头,说:“伦敦变得好挤,地铁和公共汽车变得前所未有地混乱。我家人全跑出城去躲奥运会了。”

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我们每天的报纸上都是全民为了奥运万众一心、万无一失的鼓舞人心的报道,而在伦敦奥运会前夕看到的新闻,却全是关于交通不便、场馆还没建完的抱怨。今天中午最大的新闻,就是奥运缆车技术故障,把60多名孩子和他们的家长、还有老人在空中悬挂了接近40分钟。

换种思路,北京的小心翼翼、步步为营,是一种孩子一样的新奇和欣喜;而伦敦的手忙脚乱,反而是一种从容淡定。它早已承办过几届奥运会,已经有种“我来过,我见过,我不必征服”的悠哉。

伦敦奥运会另一大特色就是节俭,这体现在所有细节之中。北京奥运会,每个火炬手只跑了大约20米,因为人多。而伦敦奥运会奉行节俭,每个火炬手跑了300米左右。

比较开幕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花费不及北京奥运的1/300。

再比较场馆兴建,北京花了大量的经费在场馆兴建上,而它们大多在奥运会后被闲置。而伦敦奥运会,许多运动都置于城市背景之下,目的在于展示城市,而非国力。

今年是英国大作家狄更斯的200年诞辰,他的名著《双城记》的开头早已烂大街:“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句话适合北京:它快速发展,同时又承受着速度过快的失衡危险。这话也同样适用于伦敦:英国从去年到今年一年之间,新开张了近一千四百间当铺,商铺倒闭者甚众。奥运会短暂的繁荣与经济衰落的残酷,同时笼罩着这个古老的城市。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作者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2/0729/25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