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移民留学 > 正文

移民传奇故事:怎样从打工仔晋升千万富豪?

用左右两块石头往前跳

因为做过送批萨的工作,熟悉批萨店的运作,Peter创业选择开批萨店。他经过几年的考察,他说,最容易赚钱的是吃。吃、住、穿,是人人离不开的。开餐馆很苦,是没钱时的方法,当时最重要是生存。他当时也没想到日后会有钱投资跟住有关的房地产项目。

他考虑过,穿没吃重要,所以他选择开餐馆;批萨主要消耗蔬菜水果、肉的消耗不大,中餐的食材要海鲜、肉类,成本太高。他把这笔帐算清楚后,确定自己要开批萨店。

为什么可以开得成餐馆?这跟他买了自住的房子有关。他虽然干活辛苦,但买车买房都比一起留学的那些人早。在别人没车的时候,他就买了一部Acura,大红色的,他说:“不是为了出风头。”

1994年,他买第一个房子就直接买了独立屋。他说,当时房子很便宜,才20多万,首付不需要很多,但多家银行都拒绝给他贷款。最后在一家贷款机构,Peter跟贷款负责人说:“你看我收入低,但这是两份工打来的,我是吃得了苦的,不会失业的。”这家贷款机构给他贷了款。

有房子后,Peter又想买生意。一般商业贷款都谈不下来。无意中了解到,一家银行有一个新政策,把房贷从其他银行转过来,还掉的那部分资产可以用做贷款,做 Line Of Credit,还评估房子,升值部分也可以贷款。当时其他银行没有这个政策。资金盘活了,他从房子中再贷款(Refinance)出8万元,买了个批萨店,开始了创业生涯。

Peter说,让生意和自住房产不断增长是有窍门的,他归纳为利用左边和右边的石头往前跳。左跳自住,右跳投资。用信用贷款把蛋糕做大,有人担心压力大。

他说,事实是,省吃俭用攒10万是很难的。有人用房地产投资,升值后卖掉,买更大的。但这样要交增值税、经纪费,成本很高。如果不卖掉,用这个物业跟银行借Line Of Credit,能把升值的额度拿出来,又省了成本。生意和自住房产互相借力,就可以借用左边右边的石头,往前跳。当然不是跳直线,跳不好也会掉到水里。实际操作起来,还是要靠悟性。

生意有规模才能赚钱

他的批萨店1995年开业,从此生活上了正轨。开第一家店,他没有先买一家小的试试,而是直接买了有点规模的点,光首付就要8万。他说,当时市面上可以买的批萨店,有2万、5万、8万、10万的选择,很多人为了保守,会选择2到3万的店,做小生意,相当于打工。但他说:“我想做成功,希望与打工不一样。”他说,有规模的生意才可以赚到钱,所以他选择了8万元的批萨店。

第一次做生意,经济上压力大,但还算顺利。他知道做生意是有风险,但即使失败也有好处,可以学教训,不是失败了失去信心。超过10万的批萨店,赚钱多,但一般不愿拿出来卖。小的批萨店,只能赚到相当于最低工资的钱,发不了财。他说,做生意的目的与打工不一样,所以要买有规模的店。但他也强调:“我的经验不是绝对的,有些人保守,不想要太大压力,他们适合买小一些的店。”

一位上海老乡,买了个两三万元的小餐馆,生意不好,有时到Peter的餐馆打工。他受了Peter“规模理论”的启发,就把小餐馆卖掉了。后来买了个大一些的店,规模够了,就做起来了。

他说,做任何生意,规模都很重要,有一个无形的分界线,这个规模以下,赚不到钱,超出这个规模,就赚到了。比如当时2到3万元买的餐馆,一天只能有200到300元的营业额,扣除各种开销、水电铺租人工,就没了。如果规模大一点,收入就提高了。

当时Peter认识几个餐馆老板,大家讨论钱怎么用,应该用怎样的盈利模式。每个人的路子不一样。有人做一个卖一个,但他觉得这种增长没有地产快,做餐馆几年可能是赚钱的,但卖掉却不一定赚,也可能原价卖出,没有增值,所以他不走这条路。

Peter自己不断摸索发展之道,也愿意与别人分享。一个开便利店的朋友,听了Peter的经验,学进去了,在温西买了一个城市屋。用房子的Line Of Credit买了大的生意,提供牙医用的材料,生意稳定,就不用那么辛苦,管理就可以了。

Peter说,有钱有能力的人,要尽快做大。做小生意要有吃苦精神,但一段时间后,要跳出去做大。当然,也有人永远不想或不能跳出去。

乒乓球和篮球滚动的投资道理

为什么后来变成投资整栋公寓楼了呢?Peter说,当初做生意也是盲人摸象,看不到全景,没考虑到将来的发展方向,一件事情意外地把他引向投资公寓楼。

有一位天津人在Peter的餐厅打工,工作很卖力,Peter说,现在不忙,你可以坐一会儿,天津人说:“工作时间你每分钟都付我钱,我应该干活。”Peter觉得这个员工好,就想帮他。知道这位天津人没有买房子,没钱交首付,就说:“我借给你。”但天津人拒绝了。他还是想去美国发展,没买房子,只跟Peter借3万元去做生意。

Peter手里有一些积蓄,就想不如自己买个出租的物业。于是他就开始看房了。先是看一个有6个房间的独立屋,在Kingsway马路边,卖60多万元,Peter的钱够买,还想买大一点的。

然后他看了18个房间的公寓楼,还有40个房间的。他想了一个星期,独立屋基数大,公寓楼密度大。当时6%的利息,他保守估计,6个房子的独立屋15年可以还清贷款,18个房子的公寓楼一辈子还不清,40套房子的公寓楼25年可以还清。他还是用自己的那套“规模理论”,有条件就买大的,他说,尽量买大的,就像乒乓球和篮球,都是滚10圈,滚出去的距离差很远。

虽说自己精心计算,苦心经营,但Peter承认,自己能够赚到钱,是老天爷给的,他感谢神的恩典。整栋公寓是2002年买的,5月1日成交后,就开始涨,一直涨到2008年。他说,自己投资成功,有运气好的成分,误打误撞,就抓住了机会,滚雪球般,一个一个公寓地买下去。

他的成功,也跟悟性好有关,而且他决定一个目标,就一直走下去,不安于现状。他跟太太说,打算3年买一座公寓楼,太太说:“吹牛吧,你写下来。”

太太反对,让他不要乱花钱,因为当时太太怀孕了。为了照顾太太,他请人来家里做饭。他问来煮饭的阿姨,如果你三年可以买一栋公寓,是什么心情,会怎么做。阿姨说:“24小时不睡觉都可以,值得。”三年后,Peter真的买了第二座公寓楼。太太希望将住宅从温哥华东区换到西区。买好后第二栋公寓楼一年后,他们家就搬到了西区的独立屋。

Peter早期很吃苦耐劳,买了公寓楼出租,也没关餐馆,买第一栋时两边跑,买第二栋时三边跑。现在买多了,他才请人帮忙,自己也在管具体的出租业务,跟好租客、坏租客打交道,也跟租客打过很多次的官司。

母亲和太太的默默支持

Peter1988年先来留学,太太1990年来加拿大跟他团聚。她在国内看电视上国外人住好房子,可是来加拿大后,丈夫把她领进了地下室。一个星期后,她就开始打工了。曾一起去洗碗,也曾在制衣厂打工,最辛苦的两个地方她都试过了。开餐馆,他们也是一起开夫妻店,孩子还小,就带到店里。太太跟他挨了辛苦,但也真的像Peter承诺的那样50岁退休了,先苦后甜。

他母亲一直在默默支持他。Peter奋斗的很多年都很忙。有时早晨五六点钟睡觉,上午11点一个电话,又得出去了。母亲在他很晚回去的时候,给他盛一碗饭,不让他做家务。母亲后来得了肠癌,肚子一直疼,怕麻烦他,一直忍着没去看病。疼了5个月,Peter觉得时间怎么这么久,就建议医生查查是否肠癌。结果真的是肠癌,而且到了晚期了。

动了手术出院后,Peter请人来照顾母亲,人来了,被母亲劝走了,母亲不想浪费钱。即使在癌症晚期,在Peter太太回国的时候,母亲也为他煮饭。在去世前三天还帮他晾衣服。因为母亲忍着痛苦,不麻烦他,他以为癌症不太难受,化疗也有力气呢,原来母亲是在撑着。

他至今为忽略了母亲的病痛而后悔。在母亲去世前的两三天,上不了楼梯了,摔在地上,躺了一个多小时才被发现。现在Peter才知道,癌症病人上不了楼梯是一个信号,可能只有两三天的寿命了。但了解这些已经太迟了。在忙碌奋斗的人生路上,母亲的去世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责任编辑: 李冬琪  来源:滴答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3/0904/330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