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华尔街日报:突然之间 奥巴马逐渐丧失公信力

  

  医疗法案相关网站的崩溃只揭开了奥巴马(Barack Obama)神奇总统任期的冰山一角。

  从2004年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Democratic Convention)上发表演讲进入公众视野的那一刻,到他2008年令人吃惊地击败克林顿(Clinton)夫妇,奥巴马主要凭藉的一直都是他的公信力。他一讲话,来自全球的信任就足可以支持他担任美国总统。但这已经成为过去了。

  突然之间,从华盛顿到利雅得,奥巴马的公信力正在逐渐丧失。

  就像预料的那样,新医疗法案相关网站HealthCare.gov使用了过于复杂的技术,导致其在过去一周发生崩溃。在这种背景下,参议员卢比奥(Marco Rubio)有关移民改革成功概率几乎为零的言论并没有吸引足够的注意。为什么成功概率几乎为零?按照卢比奥的说法,这是因为对总统的承诺缺乏信任。

  卢比奥上周日在Fox News的节目中表示,在过去三周有关政府停摆的谈判结束后,让共和党与奥巴马就移民问题进行谈判并达成共识的难度提高了不少。

  卢比奥称,他与爱达荷州共和党议员拉布拉多(Raul Labrador)等其他改革参与者都担心,如果他们与白宫就移民问题达成协议,例如通过给予非法移民公民身份来换取对新移民法的严格执行,奥巴马将在执行协议时食言,从而在政治上将他们抛弃。

  当一个政客的言论可信度降低时,他在政坛的地位也会下降并逐渐消失。对于美国总统来说,尤其是一位处在第二任任期的美国总统,公信力下降的代价将大到难以估量。去问问沙特人就知道了。

  上周末,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Abdullah)宣布该国拒绝担任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令外交界急切地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全球很快就消除了疑惑,并明确体会到了背后的原因:沙特已经不再将美国视为其在中东事务上的可靠伙伴。

  在伊斯兰教杰哈德势力渗入叙利亚反对派联盟之前,阿卜杜拉支持叙利亚境内反阿萨德(Assad)的组织。他看到奥巴马就阿萨德动用化学武器而设定的“红线”慢慢消失,最终彻底转变立场,与普京(Vladimir Putin)达成了协议。接下来阿卜杜拉又看到,奥巴马致电向阿萨德提供了武器和资金的伊朗总统鲁哈尼(Hasan Rouhani),寻求就核武问题达成协议,从而再次将沙特人的利益置于不顾。几天后,沙特情报部门负责人班达尔(Bandar)王子就透露,沙特人希望疏远与美国的关系。

  这里所指的并不是那些“我们信仰上帝”之类的神的道德观,国内政治和国家事务并不是天使的副业,但这个不完美领域的硬通货是公信力。格林斯特里特(Sydney Greenstreet)在电影《马尔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中的角色古特曼(Kasper Gutman)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领域的规则。他有这么一段台词:“我必须告诉你我知道的,但你却不告诉我你知道的,这很不公平,这样没法做生意。”

  坦率地讲,奥巴马的合伙人已经觉得无法和他做生意了,他们不再信任他。无论是沙特人、叙利亚反对派、法国人、伊拉克人、难以捉摸的亚洲人还是国会的共和党人,他们都在和这位能言善辩的美国总统打交道时吃了亏,他们对此已经受够了。全球重要事务也因而无法解决,继而陷入一种危险并反复无常的境地。

  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主席莱恩(Paul Ryan)和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主席莫瑞(Patty Murray)将就开支、福利和税收等问题进行谈判,这将是华盛顿面临的下一个重大政治事件。该谈判的氛围与卢比奥所称的扼杀移民改革举措的氛围一模一样。人们担心奥巴马将在公众面前敦促推进谈判进程,但在最后关头却提出增加税收收入的要求,结果搞砸了莱恩和莫瑞达成的协议。

  接下来谈谈奥巴马和美国民众的关系。随着平价医疗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的失败,这种关系也正在变得疏远。奥巴马医改举措是其总统信念系统的中央处理器。现在这个系统的信仰者想知道,为何项目数百名技术工人知道网站将在10月1日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仍隐瞒网站的问题。

  美国政府职位最高的医保官员西贝利厄斯(Kathleen Sebelius)并没有对公众讲实话,在故障发生后的几天里发表荒唐言论对故障轻描淡写,而拒绝透露基本的故障原因。

  选民通常不会天真地信任政治家,但奥巴马却有天赋将选民的支持倾向成功转变为信任。但如今这种信任在崩溃,并产生了更大的代价。如果美国和国际社会、政治家、公众和媒体都认为奥巴马不够诚实,那他的第二届总统任期就只能和全球最愤世嫉俗和靠不住的合伙人打交道了。而最终受苦的将是美国人民。(  Daniel Henninger)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华尔街日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3/1026/344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