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民生 > 正文

大陆调查:八成上班族患“下班沉默症”

都说家是心灵歇息的港湾,下班回家后,应该是享受合家欢乐的时刻,但是很多人在上班时谈笑风生,回家后却沉默寡言。大陆调查发现,目前有八成上班族有这种“下班沉默症”。

长期“下班沉默”可能形成逃避情感交流的惯性,破坏必要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导致抑郁症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身体疾病。

下班沉默症,是指上班侃侃而谈下班疲惫懒言的症状。具体表现为上班时有激情,特别活泼;下班后却毫无表情,少言寡语或冷淡麻木。长期“下班沉默”可能形成逃避情感交流的惯性,破坏必要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而导致抑郁症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身体疾病。

八成受访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中国雅虎,对275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3.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

调查数据显示,59.6%的人认为工作压力令人身心疲惫,心情高兴不起来;52.7%的人认为长时间疲劳,使一些人形成了排斥情感交流的惯性。40.5%的人认为,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对陌生人客气,忽略亲友感受;37%的人认为工作和交通环境太嘈杂,导致人们迫切寻求安静空间。

“下班沉默”是如今普遍存在的现象,上班族每天上下班时也一定能感受得到,大家不管是搭乘公交车还是地铁,都喜欢独自低头看手机,即使有同伴在,还是会有人这样做,这种状态就是“下班沉默症”。

“疲惫”让他不想说话

很多人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都有这种回家后“累得说不动话了”的感觉,甚至与家人交流都变成了一种负担,于是就表现出少言寡语或冷淡麻木的状态。但如果这成为一些人习惯性的休息方式,他们将来即使有精力进行交流,也不会这样做了。

据中新网报道,有调查显示,近60%的人认为下班沉默的原因是工作压力太大,让人感到疲惫,希望得到宁静的休息空间。现代人对于成功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加上物质要求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与经济地位相关联,让人们越来越强烈地去追逐经济利益。

现代的人太注重看得见的物质财富,而对于内在的心理财富等经营却有所忽视。换言之,他们太将自己的前程与挣钱当回事了,而忽视了还应为家人朋友留下充分的正能量和健康气息。当这种负面发展模式沉淀到潜意识,形成可怕的“下班沉默症”,就容易扔掉生活情趣,在心理上封闭自己,将朋友和亲人拒绝到“心门”之外,形成心理上的“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专家把“下班沉默症”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卸下面具型。在工作和生活中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角色。这类人下班后的沉默其实是一种“本性回归”。第二种:精疲力竭型。这类“患者”一直从事着自己喜爱和擅长的工作,但随着职业生涯的增长,“沉默”也在增加。下班沉默是一种能量耗竭的表现。第三种:压力持续型。这类“上班族”,工作压力大,加班是家常便饭。生活和工作的界限模糊,长期得不到放松,即使回到家也保持着一种高压状态。

患有“下班沉默症”的白领中,最严重的是以“助人”为主的职业,比如教师、医生、警察等;其次是从事高度紧张职业的人,比如新闻工作者和IT人士;最后一类就是长期沉溺于网络的人。

如果说“宅男”、“奼女”是精神意义上的“孤独族”的话,“下班沉默症”就是现实版“孤独族”,任其发展,这种不良也容易催发成为精神“孤独族”,沉默寡言,毫无生机,单调乏味,无论对自我健康、家庭幸福还是社会发展,都是一种隐形创伤。

下班沉默当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回到家总是沉默,家人说话,也是爱答不理,这会造成夫妻关系紧张,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和睦。同时,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不想说话的状态,也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工作的压力不说出来,总是自己默默承受,会给自身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会导致抑郁症等严重精神障碍,引发身心疾病。

一项调查显示,63.4%的人担心“下班沉默”会让人无心关注生活细节,对生活失去热情;59.6%的人认为“下班沉默”会让人缺乏情感交流,引发更严重的心理疾病;58.5%的人认为“下班沉默”会让亲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58.3%的人认为“下班沉默”会让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受到伤害。

“心理桃花源”拯救“下班沉默症”

专家建议自我察觉并积极调整,不要继续陷入这一僵局中。建议找到下班后不愿交流说话的原因,并学会如何自我解压放松,可多用些时间陪伴家人或与朋友聊天谈心。

国内教育工作者、时评人雷泓霈表示,虽然当下是加急时代,竞争激烈、节奏很快,物质主义目标很扎实,但生活的终极目的不是钱,而是幸福感、趣味感、愉悦感和内在的快乐,这是所谓的“心理桃花源”,是在注重物质发展的同时,也将生活乐趣、分享交流、开放通达、性情豁达当做重要发展目标,得到较大的社会认同感和人生价值感。这种物质、精神双重发展,才是一种幸福而有意义的发展。

事实上,现代人已经太过依赖现代化的工具来表达情感,也渐渐习惯了将情感物化和职业化,只要能带来利益,只要能节省时间,只要能更有效率,只要能更方便快捷……情感表达“工具化”已经侵吞了我们的传统人情信仰。可人是有情感的,人情是维系社会交往和人际交流的精神纽带,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能主动或被动地让工具主宰了我们的情感世界。否则,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情感,还有灵魂。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中文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222/374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