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伊利夏提:两面三刀的中共御用文人 王蒙的惊人之语

作者:
长者说王蒙一点犹豫都没有,立马用维吾尔语也半开玩笑地回答说:“铁伊普江老朋友,你可真好笑啊,你这不是在嘲笑我吧?你向我们汉人要自由,我们汉人自己都没有获得自由,都还是奴才,奴才能给你什么呀,哪有什么自由给你们呀!?你这不是问我们要我们所没有的东西吗?!你们得靠自己!”

今天看到胡锡进环球时报》就港人占中投票突破70万人而发表“港非法公投人再多也不抵13亿人”报道文章;在感叹胡锡进之流中国御用文人之无耻、无赖之余,想起了另一位和维吾尔人有过交集,2009年7.5后自觉效力中共,不停在电台、报章发表有关维吾尔人谈话,为中共独裁统治、屠杀掠夺维吾尔人做辩护宣传的另一位汉人作家!

这位作家就是在屠夫毛贼泽东发动的所谓‘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中共贬黜,落难维吾尔人家园的王蒙!我本人对王蒙没有太深的印象,读过他的几篇小说,知道他是个名作家,但也仅此而已。

据王蒙自己的电视谈话,落难的王蒙在维吾尔人家园,因为维吾尔人的善良好客、热情豪爽、平等待人而较轻松地度过了那段艰难时光。然而,从王蒙7.5后在中共电视、电台及报章上发表的有关维吾尔人谈话看,王蒙不仅在倚仗其在维吾尔人当中的生活经历昧心替共产党的屠杀、掠夺维吾尔人政策作辩护;同时,他还在无耻地埋怨、指责维吾尔人对共产党不知感恩;凭这点,不说王蒙忘恩负义,至少可以指责他没有立场、胡说报道。

7.5后,看到王蒙第一次在香港凤凰台发表有关维吾尔人谈话时,我就想过要写点什么,斥责以下这位不知廉耻、好了伤疤忘了疼得中共御用文人好自为之。然而,一忙,时机错过了;错过了时机,再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但今天《环球时报》的文章,却给予我机会使我一箭双雕,在同大家一同嘲弄《环球时报》胡锡进不知羞耻的同时,也趁机揭露一下王蒙这位倚老卖老无耻中共御用文人。因为胡锡进也和王蒙一样,是个后起的两面三刀中国御用文人,他也人前人后、台上台下说话做事不一样。

胡锡进敢写“港非法公投人再多也不抵13亿人”的文章,但就是不敢写让13亿中国人就任何一件中国公众关心之事,也公投一下的文章!?然而,据我了解,在一些场合,胡锡进也人模人样地说几句人话,也曾博得过一些百姓的心;凭胡锡进的小聪明,他也知道如果让13亿中国人公投一下的结果会是什么样!

王蒙、胡锡进都是同类中国文人,为五斗米折腰,是中国两面三刀作家;王蒙在维吾尔人面前说一种话,背后说另一种话;台上迎合中共主子,台下迎合百姓;王蒙、胡锡进之流的中国文人,他们既不想得罪主子,也不敢太过惹怒百姓。

今年在土耳其之旅中,我和一位现住土耳其,过去在东突厥斯坦‘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工作过的著名维吾尔作家交谈,这位长者无意中谈到了他和王蒙的一次碰面。

这位长者告诉我,大概是在80年代初的一个冬天早上,‘维吾尔自治区’文联的人都在外面正在清雪,他有事进入文联大楼内。在走过著名维吾尔诗人铁伊普江∙艾力尤夫(Teyipjan Eliyup)办公室时,看到铁伊普江∙艾力尤夫正和一位汉人模样的人亲切交谈;铁伊普江∙艾力尤夫看到办公室外走过的这位长者,就跑出来喊他进入办公室。

当这位长者进入铁伊普江办公室后,铁伊普江指着坐在另一张椅子上的人、用维吾尔语介绍说:“来、来,认识一下,这位是中国著名作家王蒙。”长者说他当时好激动,王蒙毕竟是中国著名作家,而且在维吾尔文人当中也很有名气,且很多维吾尔文人都把王蒙当作仅有的几个可以信赖,且可以开诚布公交流看法的汉人知识分子。

长者说他们三人的交谈都是用维吾尔语进行的,王蒙的维吾尔语非常正宗。在交谈中,铁伊普江∙艾力尤夫突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向王蒙发问道:“好朋友,你们汉人什么时候走啊,什么时候让我们维吾尔人获得自由?”

长者说王蒙一点犹豫都没有,立马用维吾尔语也半开玩笑地回答说:“铁伊普江老朋友,你可真好笑啊,你这不是在嘲笑我吧?你向我们汉人要自由,我们汉人自己都没有获得自由,都还是奴才,奴才能给你什么呀,哪有什么自由给你们呀!?你这不是问我们要我们所没有的东西吗?!你们得靠自己!”

长者说当时听完王蒙面带真诚的坦率回答,他惊呆了;王蒙的回答斩钉截铁,准且、恰到好处!虽然是以玩笑的口气,却真诚、直率,没有虚假;不愧是中国著名的大作家!

长者说他确信那话是真正发自王蒙内心的,是王蒙的真诚表白!

然而当我们谈到王蒙的今天,当我告诉了他王蒙自7.5后发表的几次有关维吾尔人谈话内容时;长者沉默了一会儿,说王蒙大概是老了,没有了锐气,想明哲保身吧。

为了不伤及长者对王蒙美好的印象,我也没有再继续此话题;只是自己在内心感到了一种深深的遗憾;看完王蒙凤凰卫视谈话后产生的那一股对王蒙的厌恶、愤恨,被一种深深的遗憾所替代!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博讯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625/409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