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颜丹:中国赴日游客激增说明了什么?

作者:

有资料显示,“从2014年3月开始,赴日旅游的外国游客已连续6个月超出100万人。尤其是赴日旅游的中国游客,更是在前三季度创下了历史新高。从1月至9月,中国游客达到了179万人次,同比增长80%。仅在7月一个月,这一人数就高达28万,是去年同期的2倍”。于是,在不少人看来,“中国正成为日本外来游客的主要供应国”。

赴日旅游的中国人为何会在一时之间迅速激增,且如此迅猛的持续了9个月之久,相对于仍处在尴尬期的中日关系来说,这种现象的确值得反思和深究。一些人认为,人们在此时竞相涌入日本旅游,是基于日元贬值后的物价优势。比如说,按照目前的汇率来计算,原价折合人民币大约750多元的某高端品牌的护肤品,在一年以前却需要花费将近900元。如今的价格已相当于打了8折。然而,也有数据显示,日元贬值并非始于今年。事实上,去年21%的跌幅则更加厉害,创下了前34年之最。但中国赴日旅游人数呈现出80%的激增,却是今年实现的。可见,日元贬值或许只能被视为是中国游客猛增的充分条件之一,而非是一个必要的、甚至起着决定作用的条件。

如果说,旅游中的巨额花费不足以成为中国人前往日本观光的羁绊,那么究竟又是何种原因在过往的岁月中挡住了中国人尝试走近日本的脚步。另一个说法则将人们的好奇引向了两国间的政治外交关系。有人说,这一关系是两国民众开展活动、进行贸易的晴雨表。然而事实上,这种判断是否合理、这种结论是否成立,仍然要看这个国家的政治对老百姓的制约力量究竟有多大。从中共政治集团对中国民众的思想奴役以及经济钳制来看,“政治关系是晴雨表”之说或许是能够成立的。

事实上,从以往的发展趋势来看,似乎也在遵循政治关系越好、中国人赴日旅游的热情越高的定律。比如说,2006年被视为“破冰之旅”的安倍首相访问中国之行,就使得中日关系得以迅速回暖。当时,中国入境日本旅游的偏好指数从2004年的2.83%上升到了2006年的3.71%。而在2012年日本野田政府上演“购钓鱼岛”事件前后,赴日旅游的中国人则由20万人次降至10万左右。

那么,当我们回头再看看那个赴日旅游人数激增的数据时,或许就会顺理成章的猜想,今年两国首脑间的来往互访以及对某些外交问题的处理是否已经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状况。否则,中国人为何会在此时一度抛开对日本的偏见,蜂拥而至的踏上赴日之旅呢?对于人们的正面猜想,由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于今年9月共同实施的第十次“中日关系舆论调查”却似乎呈现出了不同的回答。调查结果如是显示,两国公众对两国关系现状的认可度,达近十年来最低。中国普通公众、有识之士和高校师生对日本的负面印象也大幅上升,对日本“印象不好”和“印象相对不好”的比率仍然高达86%以上。

而另一份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2013年发布的游客满意度报告的结果却与上述调查结果不同。报告显示,在中国游客对海外22个目地国的满意度排名中,日本位列亚洲第二,连中国人通常喜欢的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都远落后于日本。此外,在2012年中日关系一度紧张、中国国内掀起抵制赴日旅游之风的低谷期时,即便中国游客为数甚少,也有超过90%的人表示,他们对赴日旅游的满意度颇高,且认为日本是旅游观光的绝佳选择。

按照中国的一句老话“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来看,亲赴日本之后的真实所见所感,相比或基于看到、或基于听到而形成的“负面印象”,其可信度似乎要更高。也就是说,但凡去过日本、亲眼看到当地社会以及民众生活所反映出的真实面貌的人,都会将鉴别、审视日本的目光独立于政治影响之外,本能而真切的形成归于自己内心的真实判断。而对那些更有可能还未来得及走出国门,只在国内因被政治洗脑而产生并不一定与事实相符的印象的人,或许我们就不该将其观点拿来,作为中国人的真实判断,并以此来说明中国人对日本不满。

事实上,只要去过日本的游客,几乎都会被日本人对细节与品位的注重、礼貌而儒雅的举止所感染和感动。在文化上与日本一脉相承的中国人,自然更能深切的体会到华夏民族的古老文化所造就的文明、所蕴藏的传统与精神,在今天的现代都市中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隽永流长,一旦感触便会直达内心,难以忘怀;这种魅力平实而自然,一旦置身其中,便能时时处处感受到它的存在。如此,又怎会不吸引根植于这种文化之上的中国人趋之若鹜、一拨又一拨的欣然前往呢?

由此可见,只要亲眼看到了真实、亲身感受到了真谛,中共出于政治意图所强加的那些谎言便会不攻自破。无论是自诩的“风向标”也好、讹传的“晴雨表”也罢,中共那副唯我独尊的做派都只能被沦为哗众取宠的笑柄而已。了解了真相的人们,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将假象与谎言当成目标的。

 

责任编辑: 赵亮轩  来源:中文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1124/476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