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玉清心:湘雅医院移植中心主任被捕牵出背后绝密

—湘雅医院移植中心主任被捕 涉器官库?

作者:
可以断定,张阳德直接参与了活摘法轮功学员器官的罪行。他表面以贪腐入罪,实际上是因为活摘法轮功学员器官罪遭报。张阳德高调被捕的消息,必然引起海内外医学界,尤其器官移植界的震动。这些年里湘雅医院常见黄洁夫的踪影,黄的很多器官移植言论是在湘雅医院发表的。

张阳德涉嫌贪污受贿,已被立案侦查。(网络图片)

1月5日财新网报导,原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任张阳德涉嫌贪污受贿,已被立案侦查。其实早在一个月前,2014年12月5日,长沙市开福区检察院就发布了这一消息。据悉,半年前人就被抓了。

网传张阳德的被捕,据权威人士透露是总理李克强亲自批示侦办的。张阳德贪污受贿具体涉及骗取国家科研经费,以组织协会、制定考核标准、设立学校、合作商业项目等为名,获非法利益。张贪污的科研经费有2.2亿之多,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地拥有40套房产。

财新网称,近日一则“卫生部要发生地震了”的微博在业界的社交媒体圈疯转,矛头指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12月5日长沙检院发布的信息中未提其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头衔,但1月5日财新网点明了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和张阳德是该中心主任。6日百度上关于张阳德个人简历,已经把“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放在了张阳德众多头衔的首位。

张阳德以贪污受贿被捕,曝光的问题基本限于学术腐败范畴。据公开资料显示,张阳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荣誉无数。他是原卫生部国家级的外科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外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他曾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美国NIH等重大课题9项,获专利14项。发表论文72篇。201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张被选为乌克兰国家医学科学院中国首位外籍院士。他还曾任两届湖南省青联副主席。

这样一个海内外知名的重量级医学专家,现在被拿下,不会只因为“学术腐败”被治罪的。那么深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是1月5日财新网点明的“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张阳德在这个头衔下涉嫌更大的罪恶。

具有百年历史的长沙湘雅医院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的基督教会创办,多年来一直在中国西医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后来陆续分支成立了三家附属医院。2003年9月湘雅三院成立;2005年新华社报导了湘雅三院升级为国家级的移植工程中心;2006年4月,中共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大楼在湘雅医院破土动工,张阳德任大楼里的中心主任。“长沙湘雅”的大招牌,几乎是大陆器官移植的代名词。

另据知情人透露,在2005年10月卫生部的一次会议上,黄洁夫说过还要让湘雅三院承担全国器官移植供体的协调工作。据此,有学者猜测,卫生部在军队的参与下,在全国各地设有几个大型的器官库,但如何调配协调这些器官库,使其能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就需要一个全国性的调配中心,湘雅三院凭藉其在器官移植行业的龙头老大地位,很可能就充当了全国器官调配中心的作用。

调查得知,湘雅三院对外十分低调保密,他们对上网信息实行严格的审核制,不但要科室主任签字,而且要院领导签字审核后才能上网。

然而记者在其几个附属医院却找到了很多移植手术的报导。由于与湘雅三院同处长沙市,近水楼台,加上直接邀请三院的专家来医院做手术,长沙市的几个医院在移植手术的数量和规模上在全国都十分突出。湘雅医院更是不断突破每日移植手术的记录。

据湘雅医院网站报导,2004年4月28日,同时完成17例移植手术,2台肝、7台肾、8台角膜移植;2005年5月26日,完成了1台肝、6台肾和8台角膜移植;2005年9月3日,完成7台换心肝肾大型手术;在2006年2月初,72小时内完成了2例肝移植手术。

苏家屯活摘法轮功学员器官罪行曝光前,长沙境内的医院器官移植生意火爆,器官来源的“充裕”和方便,是其它地方医院根本无法攀比的。长沙各医院能大发横财,沾上湘雅三院的“光”,显然源于湘雅三院有全国器官调配中心的地位,有器官优势,具有从人体器官库调配到活器官的特权。所以说,自2001年起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科主任、器官移植中心主任的张阳德,不会不知道大量器官的来源、湘雅全国器官调配中心的运作内幕和人体器官库的绝密。

可以断定,张阳德直接参与了活摘法轮功学员器官的罪行。他表面以贪腐入罪,实际上是因为活摘法轮功学员器官罪遭报。张阳德高调被捕的消息,必然引起海内外医学界,尤其器官移植界的震动。这些年里湘雅医院常见黄洁夫的踪影,黄的很多器官移植言论是在湘雅医院发表的。张阳德的镜头里也常有黄洁夫在。卫生计生委这次要发生地震的话,拔出了罗卜要带出泥的,中共活摘器官的黑幕一定要大白于天下。

责任编辑: 赵亮轩  来源:中文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107/496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