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好文 > 正文

皇甫容:《西游记》中隐形的唐王

作者:

西游记》故事中,以唐僧师徒四人取经,作为小说的主线,贯穿始终。其中精彩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昔日,悟空眼中俗不可耐、凡夫俗气甚重的唐僧修成了“旃檀功德佛”;而唐僧眼中急躁、顽劣、嗔怒的悟空也修成了“斗战胜佛”。一般修行要修几世,修几百年才能修成佛。而这条取经之路,在不长的几年修成了两位佛陀,非常的稀有罕见。

回顾《西游记》全程,成就这条成佛之路的真正主角,却另有其人。

熟悉西游故事的读者,可能都还记得,唐僧所到之处,都会不厌其倦的重复一句话:“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奉唐王御旨前往西天拜佛求经。”从始至终,即使到了大雄宝殿面见到了如来,还是面不改色的说:“弟子玄奘,奉东土大唐皇帝旨意,遥诣宝山,拜求真经,以济众生。望我佛祖垂恩,早赐回国。”

一个受到如来庇护的僧人,每遇到难关都会有各路神仙前来相助的人,取经之路不见唐王的身影,可唐僧为何坚持说奉唐王之命,为何不说奉菩萨之命,不说奉如来之命,尽管他前世还是如来佛的弟子金蝉子。为何唐王之命如此重要?

悟空大战南山大王时,教训对方:“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亦仅呼为夫子。你这个孽畜,敢称什么南山大王,数百年之放荡!”此处于不经意中,暗示了唐王真实的身份。

在老子、如来、孔子三者中,唐僧奉的是唐王之命,点明了唐王的来源至高,方能命唐僧去如来处。也因为唐王是成就这条取经之路的主角,所以《西游记》不厌其倦的重复那句“弟子玄奘奉唐王圣旨,前往西天拜佛求经”这句话,也同样暗示着是唐王的一念开启了取经之路,所以才有了如来、菩萨、各界神仙的全力配合。没有唐王,也就没有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正邪大战,也就没有了降妖除魔的精彩章节。

取经的缘由,是因唐王被泾河之龙纠缠,地府的鬼差索唐王魂魄前往地府折辩,太宗到地府后,竟然受到十代阎王集体出来接见,丝毫不敢怠慢,“十王出在森罗宝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这一处也点明了唐王的身份来源很高,一般的神都不敢怠慢。

唐王游览地府后,不由得感叹道:“善哉真善哉,作善果无灾!善心常切切,善道大开开。莫教兴恶念,是必少刁乖。休言不报应,神鬼有安排。”

唐王从地府还魂后,传旨大赦天下罪人,放出宫女,又向天下颁布榜文:“乾坤浩大,日月照鉴分明;宇宙宽洪,天地不容奸党。使心用术,果报只在今生;善布浅求,获福休言后世。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万种强徒,怎似随缘节俭。”唐王把所见所闻告诉众臣,决定要开一个水陆大会,以超度那些孤魂野鬼。

水陆大会期间,唐王听两个疥癞游僧说,玄奘讲的只是小乘佛法,度不了亡灵。只有大乘佛法可以度亡脱苦海,可以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太宗闻知大乘佛法在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如来处,于是即命:“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

也就是说,是唐王的一念开启了这条取经之路。唐王把大唐国民的福祉,没有疑虑的交给了唐僧,并毫不怀疑他一定能够完成。临行前唐王往素酒中弹入一撮尘土,叮嘱唐僧说:“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这一细节的描写,让很多人热泪盈眶。殷殷等待你、盼望你回去的,才是你真正的故国和至亲。

那么为何中土如此重要?《西游记》中,唐僧一行到达金平府,那里的和尚一听唐僧从东土大唐而来,慌的连忙倒身下拜,并说:“我这里向善的人,看经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华地托生。才见老师丰采衣冠,果然是前生修到的,方得此受用,故当下拜。”因为中土是小说取经的发源地,正邪大战的焦点,也是万民福祉的核心所在。按照《西游记》的思路,原来古人都争着修善托生中土,移民大唐呢。

同时《西游记》也明确的点出:“夫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而这三者也都是因为唐王的缘故,变的前所未有的重要。因为有唐王在,就有了取经的故事,取得了正法,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所以还需在中土转生,才会遇上人生的三大有幸。小说以各种隐喻点明,能和唐王同在一世,就是人生最大的幸事。

所以,《西游记》用了漫长的100个章回,明喻、暗喻大段的叙说,一路降妖除魔的激烈和精彩,原来都是为了彰显取经故事背后的真正主角,那位隐形的唐王,他的高大。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中文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712/583443.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