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上海官员透露 温家宝四万亿上海帮没份

—上海年中经济大考:度过转型阵痛期 全国最早步入新常态

“可能大家会说过去的评价也是稳啊,今年有什么区别?”拿着长达近七千字的《2015年上半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介绍》,上海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但今年的稳不一样,它是经过许多努力取得的稳,这个稳来得不容易!”

在上半年的经济成绩单中,这一份“努力”可以在数据中得到佐证: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6%,慢于全国0.4个百分点,但二季度以来部分经济指标逐步改善,预计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将达到7%左右,增幅比一季度明显回升。

毫无疑问,上海的经济数据在二季度有了明显的回暖。“但上海的努力并不是在今年二季度才开始。事实上,为了今天取得的进步,上海已经布局了6、7年,在今年二季度我们开始看到了多年来布局的成果。”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石良平教授看来,上海已然度过了转型最痛苦的时期,经济正在企稳回升。“可以说,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新常态的地区,她的转型阵痛比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来得更早。”

风雨过去后的天空总是格外美丽。

石良平信心满满:既然最先经历转型阵痛的上海看到了转型之后的美丽天空,整个中国经济也将走出今日的阴霾,最终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产业结构优势渐现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将发布中国经济半年考的成绩单,而根据当前众多经济学家的预测,二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速或许将低于一季度的7%。但与全国相比,上海二季度经济却呈现出全然不同的走势,反弹幅度相当明显。而这一趋势显然应当归功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取得的成果。

在上海,第三产业已然毫无疑问成为支柱: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同比(比上年同期)增长10%以上,占全市总值比重达到67%以上,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90%。

这其中,金融业,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生产性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均保持较快发展,预计上半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

石良平认为,正是服务业的优势让上海的经济数据呈现出与全国数据不同的走势。“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制造业的大国,但现阶段,压力最大的恰恰是制造业。当前,制造业所承受的压力要大大高于服务业,产能过剩、企业融资成本高等等,这些都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较大的困境。”

石良平称,相比制造业,服务业的贷款情况显然要好一些。更重要的是,服务业有着吸收就业和引导制造业的功能。

“服务业对于消费的拉动不容小觑,而扩大消费、扩大内需,正是未来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石良平分析,相比全国大多数地区,上海在服务业上的布局显然更大、更早,也正是因此,上海的经济增长因服务业而得到了保障和新的突破。

财税收入方面的统计数据同样证明了上海经济发展的活力。在全国财税收入增速明显回落的同时,上海财税收入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增长13.1%,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增幅;全市税收收入预计增长23%,全市税收增幅高于全国16.6个百分点,占全国税收比重达到10%。

“可以说,这是上海在结构上的优势。今天,这种结构优势已经凸现。”石良平说。

制造业新兴产业崛起

与此同时,上海在制造业,尤其是拥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方面取得的成绩也并不差。

1-5月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6%,高于全国增幅6.8个百分点。而其中,制造业新兴产业的增速更是明显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幅。

在上海,已然涌现出了一批高新技术的标杆性企业,不仅在全国首屈一指,甚至在整个世界的高新技术版图中为中国制造赢得了一席之地。

在不久之前举办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上,来自上海的联影医疗又一次在硝烟弥漫的新品发布战场上打了漂亮的一仗,而它的竞争对手,则是长期以来垄断着世界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外资三巨头“GPS”(即GE、飞利浦、西门子)。

联影医疗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在世界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中为“中国制造”扬名立万,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外资三巨头垄断高端医疗企业市场的格局,直接大幅降低了高端医疗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为中国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在整个高端制造业领域,中国企业要占据一席之地依然任重道远。可喜的是,包括上海企业在内的许许多多中国企业正在为攻克这一堡垒而努力着,让“中国制造”这四个字代表的不再只是铅笔、袜子,而是有更多高质量、高科技含量的产品。

在上海的制造业新兴产业中,1-5月集成电路制造业产值增长9.1%,飞机制造业产值增长9.7%,机器人制造相关企业产值增长10.4%……数据折射出一点——上海正在加大对于制造业新兴产业的布局。

“虽然服务业为上海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但上海依然不能降低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其中,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应当是主要的发展方向。”石良平认为,当前上海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到的比重依然较低,尚不足25%,而未来,随着上海科创中心的进一步建设,上海吸纳新兴制造业的能力还将继续增强。

改革红利护航

在上海的上半年经济“成绩单”中,金融业的表现相当出彩:预计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30%左右。然而,上半年大牛市为上海经济增长带来的加分却也不免令人担心:好成绩会不会只是因为顺应了“牛脾气”?

这种担忧恐怕是多虑了。在二季度经济增长取得明显进步的同时,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份成绩单有着绝对的扎实之处,那就是稳增长的目的——就业:

上半年,上海新增就业岗位34.2万个,完成全年目标的68.4%;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2.3万人,同比减少1.5万人;截至6月中旬,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为62.4%,同比持平。

与此同时,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涨幅也保持在温和的上涨空间:上半年上海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左右,涨幅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

“不能否认,上半年大牛市的背景让金融业为上海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贡献。但并不用担心经济的增长是过分依赖了金融,因为在上半年的经济成绩中我们可以看到,自贸区和科创中心已经给上海带来了实质性的利好。”石良平分析。

在国际贸易领域,上海的进出口数据都明显好于全国。全国1-5月进口额下降17.3%,而上半年上海进口额预计同比下降1.6%,降幅明显小于全国,占全国进口比重从去年同期13%提高到15%左右。上海的服务贸易发展也进一步加快,一季度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15.1%,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达30%左右。

而在吸引外资方面,上半年全市合同外资341.4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总部经济能级提升,上半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4家,其中亚太区总部8家。对外投资成倍增长,上半年达239亿美元,增长3.2倍,其中对发达经济体投资额、并购增资投资额、民营企业投资项目占比均超过七成。

石良平认为,对外贸易与吸引外资数据的改善理当归功于自贸区建设,经过一年多来的探索实践,上海自贸区的先发优势和示范效应已经得到体现。

与此同时,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的“号角”也已开始吸引着创业者和风投聚集上海:1-5月全市新设企业数增长12.1%,新增注册资本增长73.2%。民间投资增长加快,1-5月增长12.9%,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个百分点。

“可以预见上海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将在三、四季度继续呈现。”石良平认为,上海整体经济的回暖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果,不管有没有牛市,转型和改革的红利都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为上海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固定资产投资回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上半年经济成绩单中,固定资产投资也实现了在高基数基础上的平稳增长。上海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透露,这也是2010年世博会之后,上海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取得的最好成绩。

统计数据显示,世博会后,上海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平稳增长期,年均增速保持在3-5%左右。今年以来,在全国投资增速持续回落的情况下,上海投资增速却出现了明显回升。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8.4%,增幅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5.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从年初大幅下降转为上半年增长15.6%。

石良平认为,上海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企稳回升,同样得益于上海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全新布局。

今年以来,上海重大项目建设的进度加快,轨道交通、越江通道、新型城镇化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世博、迪士尼、虹桥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建设,上半年全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19.5亿元,占全年计划48.5%,完成进度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

同时,上海及时制定2015-2017年“十二五”、“十三五”衔接期重大项目安排计划,完善本市支持郊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加大市级财力对郊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除此之外,上海正越来越重视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联动,完善城际交通网络的建设。”石良平表示,这不仅将为上海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创造新的增长点,也能促进与周边城市的资源互补和优势叠加,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

全国最早步入新常态

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上海在今年上半年取得的进步固然值得欣慰,但此时此刻,尚未出炉的中国上半年经济成绩单依然令人关注,稳增长的压力仍是当下整个中国经济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应当对中国经济有信心!”石良平说,他相信从上海当前取得的进步中可以预见,只要努力度过最困难的时期,全国的经济都会企稳回升。

在石良平看来,上海应当是全国最早步入新常态的地区,上海最困难的时期其实是在2008至2009年。

“当下,中国经济普遍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其实早在7年之前已经给上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石良平回忆,在2008年至2009年间,上海有大批企业被迫关停并转,“部分区县甚至遭遇了企业大规模缩水。”

石良平坦言,上海当时所遭遇的困境很大程度是因为上海并没有享受到四万亿所带来的红利。“这其中既有被动原因也有主动原因,被动原因是因为四万亿所主要扶植的产业大多不分布在上海,主动原因则是上海已经开始意识到结构调整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祸兮福之所倚。上海开始了大刀阔斧的产业结构调整,下定决心走创新转型道路。

今年以来,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再度加快。一方面,上海重点抓“新和增”,主动对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聚焦大飞机、高端装备、高端医疗器械、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布局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国家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重大应用、物联网重大应用等示范试点;大力扶持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四新”企业发展,建立“产业联盟、产业基地、产业基金、产业人才”四位一体推进机制,完善问题发现、协调、回应机制,调研梳理出“四新”经济发展面临的36项问题,并逐一协调解决。

另一方面,上海重点抓“减和压”,进一步锁定企业项目、锁定调整地块、锁定调整时间、锁定区县责任,重点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企业,压减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低效用地型等一般制造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年安排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000项,比上年目标增加了1倍;上半年启动实施577项,其中区域调整139项,单项调整438项,主要分布在金属加工、传统机械、家具和木材加工等行业。

“可以说,上海在今年二季度看到了经济的企稳回升,正是得益于多年来的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的成果。”石良平认为,上海的转型阵痛比全国来得更早,但最终,上海平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经历了转型阵痛之后,全国的经济也能够度过最困难的时期。”

责任编辑: 白梅  来源:澎湃新闻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715/58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