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科教 > 正文

改变你的命运 美研究证实“善恶有报”

—原标题:古代积善理念的现实意义

作者:
吉林日报/千百年来,这种善恶果报的思想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因果规律”说明,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逃不了“因果”,造善业得善报,造恶业得恶报。而且,在因果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个内容,并不是宿命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则告诉我们,一切都 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你做了善事那定能享受福报,做了恶事等待你的唯有灾殃。科学家发现,不同的善恶之念对人的身体带来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易经》的《坤卦·文言》。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多做好事,多积阴德,就算有些不顺利的事情,也会逢凶化吉,慢慢变得好起来,不仅如此,还会给后世子孙带来很多喜庆、福泽。相反,一个人多做不善之事,坏阴德的事做多了,即使本来人生一帆风顺,也会逢吉变凶,慢慢变得不好起来,不仅如此,还会殃及后世子孙,给子孙带来祸殃。

这句话揭示的主要思想:其一,因果思想。崇善即昌、从恶必报,亦即俗称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由此因得此果,即为因果。世界一切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依因果法则而生灭变化,所谓“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里面,已经体现出了因果报应的思想,我们从《周易》、《左传》这些经典中就可以看到。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因果报应之说迅速融合了中国本土的报应观念,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果报应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长期而广泛地影响中国人的整个精神世界。

千百年来,这种善恶果报的思想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因果思想其实就是自然规律。如天冷了,你就要加衣服,如果你违背了这个规律,你就感冒。“因果规律”说明,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逃不了“因果”,造善业得善报,造恶业得恶报。而且,在因果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如果人们能够真正相信因果,就不敢再造恶业,社会也就自然安定和谐了;其二,这句话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个内容,并不是宿命论。

宿命论指人生中早已注定的遭遇,包括生死祸福、贫富贵贱等,相信一切事情都是由人无法控制的力量所促成的。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人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注定的,由上帝或上天预先安排,是人无法改变的。然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恰恰认为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你做了善事那定能享受福报,做了恶事等待你的唯有灾殃。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生命伦理学教授史蒂芬·波斯特和小说家吉尔·奈马克从现代科学和医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的种种善行进行了科学探讨。科学家发现,不同的善恶之念对人的身体带来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心怀善念的人,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得活跃,人就不容易生病,人的免疫系统就强健;相反,当心存恶念时,神经系统的负向系统被激活,正向系统被抑制,身体机能的良性循环遭受破坏。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曾合作研究了“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课题,研究人员随机抽取了7000人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乐于助人且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明显优于常怀恶意、心胸狭隘、损人利己的人,而后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到2倍。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哲理的哲学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这句话在世界观方面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凡此都与现代社会的观念有着相似或相通的地方。

古代行善积善理念,已经超越了有神论所倡导的生命价值取向,而是整个人类发展和生存的规律。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吉林日报2014年09月20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802/592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