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投下原子弹 美军选广岛长崎的理由是

70年前的今天,日本长崎市遭受了人类史上第二次也是至今最后一次核子武器轰炸。美军轰炸机当天原本要把原子弹丢在小仓市,却因天候因素改丢在长崎,完全改变了数十万人的命运。

美国《大西洋》月刊回顾70年前美方选定原子弹轰炸地点的历史,决策过程交杂着面对人类命运的兴奋与焦虑。千年古都京都一度要变成核弹的实战试验场,直到最后一刻才被剔除轰炸名单。决策者一开始就知道投下原子弹不是只为破坏日本的战力,而是要在心理上给日本人最大的震撼。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必须选在平民聚集区域瞬间杀死数万日本人。

美方是在1945年5月10日,德国投降3天后开始商议要对日本进行原子弹轰炸的选地。负责商议的是由科学家与军方人员共同组成的委员会,被称为「目标委员会」(Target Committee)。他们讨论的焦点是,选择哪个日本城市作为原子弹投弹地点,最能展现这项划时代武器的威力,对东京当局造成威摄震撼?

领导研发原子弹「曼哈顿计画」的美国陆军工兵团葛罗夫斯将军(Leslie Groves),订出了选定目标的四个要点。第一,轰炸城市必须是日本人情感上看重的地点,摧毁该城可以降低日本人继续作战的意志。第二,该地要有一定军事重要性,像是有兵工厂或是部队集结地点。第三,该地必须仍大致保持完好,才能展现原子弹这种新武器的摧毁威力,因此不能选已经被美军空袭严重破坏的城市。第四,该地规模要够大,符合原子弹的破坏力。

与会人员立刻点出广岛是日本境内最大的轰炸尚未触及目标,列上考虑名单。东京马上剔除考虑,因为已经遭受连番轰炸,在李梅领导的东京大轰炸之下更是已被炸到只剩日本天皇的皇居宫殿区仍然矗立。

代表美国陆军航空军的科学家史登斯博士(Joyce C. Stearns)列出四个优先考虑名单:京都,广岛,横滨与小仓市。这四个城市都是「市区直径超过3英里的大型都会区」,「能够在(原子弹)爆炸中有效破坏的地点」,而且在8月之前应都不会被美军空袭。也有人提出轰炸东京皇居的想法,但是基于东京已经被炸成瓦砾,会议认为轰炸皇居在军事上并不实际。

史登斯指出,拥有100万人口的京都既是日本重要的工业中心,也是日本知识与文化的中心,京都的古老木造遗迹容易破坏,轰炸京都符合彰显原子弹威力的要旨。32万人口的广岛也有同样的吸引力,广岛是日本派兵的据点,市中心的弹药库也是原子弹绝佳的投弹目标,能同时对市区造成极大破坏。而且广岛多面环山,可以对原子弹爆炸造成集中效果。

与会者一致同意投弹瞄准点应选在城市中心,避免瞄准已经疏散到城市边缘的工厂或军事设施。一方面这是要对市区造成极大破坏,彰显威力;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投下原子弹的轰炸机必须在3万英呎高空投弹,以避免受到爆炸波冲击损毁,在这种高度下只能瞄准大面积市区的中心。生产原子弹的洛斯阿莫斯军备处副处长帕森斯直截了当地说,轰炸市中心「对人员与物资的毁灭威力将非常明显」,如果炸到任何军事设施或部队,只是附带的好事。

葛罗夫斯将军坚决反对预先警告轰炸地的居民,也反对选在无人地带丢下原子弹,因为这样将失去原子弹的震摄威力。他说,就算炸出来的弹坑非常巨大,敌人也不会感到佩服。原子弹投入实战的第一与唯一目标就是该丢在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头上。

到6月15日的备忘录,目标委员会缩小考虑目标,京都仍旧是头号标的。京都既是典型的日本城市,也有大量的木造建筑与非常集中的民宅,并且有许多大专院校以及「文化地点」。小仓也有绝佳的吸引力,是日本最大的军火库之一,而且可能藏有大批的毒气。

但在「目标委员会」之外,美方另有一个「过渡委员会」(Interim Committee)参与原子弹的投弹决策。这个过渡委员会的宗旨是为美国总统提供运用原子能的谘询,无论是军事用途还是和平用途。过渡委员会看似层级比目标委员会高,组成人物包括美国战争部长史汀生(Henry L. Stimson)、即将成为美国国务卿的杜鲁门总统个人顾问伯恩斯(James Byrnes)以及鼎鼎大名的科学家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与费米(Enrico Fermi)。但是这个委员会的影响力在对日决战的要务面前日益淡薄,葛罗夫斯将军要先赢得对日作战,原子能与人类的前途以后再谈。

过渡委员会在5月31日召开一次马拉松会议,会中有人质疑使用原子弹对于削弱日本的作战意志,究竟与已经卓有成效的烧夷轰炸有何差别。欧本海默反驳说,原子弹将可以造成1万到2万英呎高的蕈状云,产生巨大的闪光,视觉震撼度远非烧夷弹所能比拟。中子射线还能在三分之二英里范围内杀人,欧本海默估计一弹就可造成约2万日本人丧命。

史汀生则是力陈不要轰炸京都。这个他曾在1926年与夫人前往度蜜月而深受吸引的古都,「是个充满艺术与寺庙的独特地方」,原子弹轰炸日本「应该要瞄准军事目标」。史汀生深被科学家估计的破坏力震撼,他在日记中写道,问题已经不是「有多少平民会死亡」,而是「能有多少平民存活」。史汀生的焦虑使他在会议中订下的使用原子弹三原则看似自相矛盾:一、不能给日本人任何事先警告。二、不该以平民聚集地当目标。三、应要尽可能在最多日本居民心中造成最深重的震撼。他想让东京当局深受震撼而投降,但如果不选在杀伤力最集中的地方投弹,又怎能造成最大的震撼。会中最后的结论是,投弹的理想目标是「兵工厂以及大量围绕兵工厂的工人住宅区」。史汀生藉此同意了在住宅区向平民区域使用原子弹。

不过史汀生依旧不放弃保护京都。葛罗夫斯很不满意要把京都移除,京都是他心目中展示原子弹威力的绝佳场所。但在战争部长史汀生不断的指示下,葛罗夫斯终于在6月30日很不情愿地把京都移出轰炸目标。葛罗夫斯最后选定的四个目标依序是广岛、小仓、新潟与长崎。地形崎岖的长崎不是原子弹轰炸的绝佳地点,但是因为长崎造船厂曾是日本海军多艘战舰的诞生地,具有象徵性地位,因此被选上。7月25日,美军敲定这四个城市作为原子弹投弹目标,预定在8月3日后在天候状况许可时进行轰炸。

8月6日,晴朗的天候让美军派出B-29轰炸机,携带原子弹「小男孩」对广岛执行了人类第一次核武轰炸,多达16万人丧生。8月9日,另一队B-29轰炸机前往轰炸第二目标小仓市,却因天候阻碍观测,改往邻近的次要目标长崎被投下另一枚原子弹「胖子」,这次多达8万人死亡。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避免了第三次原子弹轰炸。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苹果日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809/595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