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双峰政治:陈云制衡邓小平的法宝

—陈云,中国政坛的太极高手

一般的人们以为,改革开放年代邓小平是中共绝对的核心,其实中国改革开放年代,是一种双峰政治的状态,就是说,实际上,中共当时内部有两个平衡的权力顶峰,一个是邓小平,一个就是陈云。陈云和邓的平衡中,常以柔克刚。从积极方面看,在中共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双峰政治比一峰政治好。陈云也不是直接出面来参与改革,而是通过他多年积累的威望和他在干部中的影响力,来影响改革的走向,来平衡邓小平的主张。在这个过程中,陈云就像是和邓小平打太极拳,打过去的一拳、一掌,看起来软绵绵的,然而却是内力十足的。

1978年,陈云与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

讲一讲一些算是政治,也算是历史的旧人,旧事。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就从一个虽不曾为一把手,但长期位居权力中枢的关键人物,开启第一篇吧。提起中共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只要是成年了的华人,甚至是一些非常年轻的朋友,都知道小平的大名,连港人周星星也知道在电影里提一句“小平题”,而不是“耀邦题”“紫阳题”。而陈云的名字,也许已经被很多人忘记了,亦或很多人都不曾注意过。然而,他却是中国政坛的一位传奇人物,一位政治的太极高手。

从三十年代成为中共中央的委员,到九十年代,在长达近六十年的漫长岁月中,陈云一直身处中共的核心领导层,一直身处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央。经历了中国过去那个世纪,政治斗争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这样的经历在中国近代以来,也是独一无二的。

能够在中共纷繁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处处保全自己,需要的是大智慧。水是最柔弱的,水是无形的,然而,水有时候却也是猛烈的。钢铁很坚硬,然而,却容易折断,大树虽然成才,却容易被当作柴火烧,这就是一种柔弱和刚强的辩证法。

综观陈云政治生涯,可以看到他遇事不强求,总是耐心,虽然有时候显得软弱,然而耐心地推进自己的主张。当然,陈云政治斗争的大前提是不牺牲自己,保存自身,然后相机而动,不冒进,多谋而不争一时之高下,以不争为争,以无为而有为,放眼长远。

这也是西方谚语所说,活的比对手都长,才是最后的胜利。放眼中共政坛,陈云的为官之道,当居于前三。

早在遵义会议的时候,陈云就是中共中央的重要领导了,而邓小平还只是列席会议,最后文件的传达,都是以陈云的笔记为标准。在延安根据地时期,陈云主管组织干部工作,这为他后来在党内干部中种下了深深的人脉。

国共内战时期,陈云曾经被派到东北,然而在东北,由于当时东北复杂的人事结构,陈云只是被分配去管理经济、财政、金融工作,然而,陈云却利用这个机会研究了计划经济的规律,从而成为中共内熟悉计划经济管理的少有的经济专才,以至于提起计划经济,必然要提起陈云来。当时中央军委研究了45年后的国内形势,断定要和蒋介石政府展开权力的争夺,于是提前从各“解放区”抽调了十余万军队,并一口气派遣了二十多位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一起出关,到东北发展共产党的力量。在辽沈战役开始前,东北野战军已经发展壮大至数倍,号称百万,连老毛也说:“现在林彪肥的厉害....”

这批出关的骨干里,许多人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首一位便是71年913叛逃坠机的元帅林彪。他的中共党史定位是叛徒,已经被剥夺了几乎所有的正面评价。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似乎要在这占用一点篇幅。他的性格孤僻,古怪,后来罗瞬初中将在回忆录中讲到:“很多时候我在和司令,政委开会,跟罗政委(罗荣桓)可以畅所欲言;但和林总(林彪)讲话前,必须前思后想,可能哪一句话讲错了,他就会生气。”而他的经历也很传奇,24岁当上了军团长,长征中他麾下的红一团,红四团充当先锋,打破蒋军重重围困,力保中央红军胜利突围北上。后来组织指挥了平型关战役,中间途径山西,被阎西山的部队误伤脊椎(中枢神经),被迫离开抗日战场,去苏联治病,也因此他也落下了怕风,怕光,太安静了休息不了的毛病。在苏联,他卓越的战略眼光不但为多位苏军元帅佩服,并且得到了斯大林的垂青。当时苏德法都在对德施行“绥靖政策”,苏德还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统帅部上下都一致认为,德军不会东进。而林彪一眼看出德国人的心思,他断定苏德之间早晚会爆发战争。当他的话得到了印证的时候,斯大林甚至联络中共,要求以两个装甲师来换取林彪留在苏联,参加对德作战,中共中央军委当然不会答应。建国后55年授衔位列十大元帅第三,超越了许多比他年长,而且更加有资历的老革命们。林彪的一生,除了“副”统帅之外,就没有再担任过任何副职。

其他46年进入东北的中央委员里,还有政工工作的代表,罗荣桓元帅。政工工作是中共的一个特色,罗荣桓元帅63年去世,毛泽东还为他写了诗,十大元帅里除了他之外,无人再获次殊荣。其他,还包括后来的“东北王”高岗,文革里的风云人物李富春,党务高手,也可以叫做“党棍”的后来的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后来47年5月,东北局重整,林彪为书记,罗荣桓、高岗、陈云为副书记,高岗兼秘书长。

陈云和高岗就是两种类型的政治人物。高岗相对地咄咄逼人、锋芒毕露,急于争夺,上升的也快,然而败亡的也早,最后自杀身死。高岗在东北的绯闻,放纵欲望,并且过度地追求权力,反而没有得到。所以70后,接近80的和再往后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当年的东北,有这么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建政后,在同高岗的政治斗争中,陈云和邓小平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邓小平回忆说,“这个事情(指高岗争权力),我知道得很清楚。毛泽东同志在1953年底提出中央分一线、二线之后,高岗活动非常积极。他首先得到林彪的支持,才敢于放手这么搞。那时东北是他自己,中南是林彪,华东是饶漱石。对西南,他用拉拢的办法,正式和我谈判,说刘少奇同志不成熟,要争取我和他一起拱倒刘少奇同志。我明确表示态度,说刘少奇同志在党内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从总的方面讲,刘少奇同志是好的,改变这样一种历史形成的地位不恰当。高岗也找陈云同志谈判,他说:搞几个副主席,你一个,我一个。这样一来,陈云和我才觉得问题严重,立即向毛泽东同志反映引起他注意。”

高岗当时主要想争夺的,其实还不是毛泽东的主席职务,而是中共中央副主席,然而,高岗是失败了。陈云却得到了中共中央副主席一职,这就是政治中的以不争为争。陈云自始至终都没有表示要当中央副主席,然而,却得到了高岗想得到的。邓小平也得到了总书记一职,这些都是高岗当初挑起这场政治斗争,所没有料到的。

后来,在中共八大以后的中央排名,也是文革前最后一次7常委——很多五十年代的老人,都可以背诵的,中共正常的政治排名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陈云、林彪、邓小平都是比毛泽东小十岁左右的,这样,陈云在小毛十岁多的接班人中,可以说是排在第一位的,位置高于林彪和邓小平。这简直是把陈云这样的政治太极高手,放在火上烤,因为接班人从历史上看,没有大智慧、大谋略,最终不但不能接班,反而要玩完!

所以,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陈云不是说利用他排在林彪、邓小平之前的有利位置来争夺,而是继续主管他的经济工作,继续搞他的经济,逐渐淡化、淡出接班人之争,保存自身,以谋后事。在中共领导核心中,陈云、邓小平、林彪都是性格内向,相对沉默寡言的,然而,三个人又有自己的特点。在巨大的权力诱惑下,林彪却站出来了,结果,落的身死的下场。

所以,权力斗争虽然诱惑巨大,然而也是残酷的。政治斗争只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这里就有一个面对利益,面对人生的大问题在。处理好是不容易的。

一般的人们以为,改革开放年代邓小平是中共绝对的核心,其实中国改革开放年代,是一种双峰政治的状态,就是说,实际上,中共当时内部有两个平衡的权力顶峰,一个是邓小平,一个就是陈云。陈云和邓的平衡中,常以柔克刚。从积极方面看,在中国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双峰政治比一峰政治好。陈云也不是直接出面来参与改革,而是通过他多年积累的威望和他在干部中的影响力,来影响改革的走向,来平衡邓小平的主张。在这个过程中,陈云就像是和邓小平打太极拳,打过去的一拳、一掌,看起来软绵绵的,然而却是内力十足的。

这样,在全国、全党、全军的总体印象中,并看不出来改革开放年代的权力斗争,至少不像毛泽东时代那么明显、那么残酷。这就是陈云太极拳软软的表像。从外边看,党内是团结的,现实中,这样的太极拳,其实也维护了党的团结。大家看到国庆阅兵时,高高在上,呼喊“同志们辛苦了”的,是邓小平,其实隐藏在后,同样执掌中枢的,还有陈云。而邓小平生命中经历过“三起三落”,性格随有隐忍,但同样坚持,这一面有些象毛泽东,要么一下到底,要么执掌大权,说一不二。毛曾经跟他身边的人讲过:“邓小平是个钢铁公司,表面上可能会妥协,但股子里一定会坚持到底,等我死后,文革一定会被翻案。”而陈云的“争也不争,不争也争的”哲学,令他循序渐进,始终处与高层中枢。就算在斗争最残酷,最激烈的文革中,他主张发展经济的意见不被采纳,也仅此而已,而本人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十分残酷的冲击。

中共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其实说白了只有三个人: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华国锋只属于过渡性的人物,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后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把所有的权力都夺了过去。毛泽东在死之前,跟身边的人讲,接班人的位置,我不能交给小平,因为他会马上否定我的一切,而且他的能力很强,会跟你们(指文革派们)算帐的;我也不能把权力交给江青那伙人(指四人帮),那个女人无法无天,会把国家搞乱掉。所以我必须选一个既不左也不右的人接班,只盼望可以维持两边的平衡。但这个中间人,也意味着他必定没什么大本事,他这里指的就是华国锋。另外,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民主运动,牵扯进去的两个重要人物,胡耀邦赵紫阳,表面是任中央主席,总理,但其实他们做不了最重要的决策,但当他们触及了最敏感的部分时,真正背后的元老们,是要站出来讲话的。为什么小平退下中央主席位置之后,要抓住军委主席的位置不放,最后全退之后,也任职中央顾问委员会(中顾委)。因为他抓住了最关键的权力。

而关于李先念,又是另一位太极高手,他的仕途比任何人都要顺利,几乎是平步青云。当年李先念在张国焘的4方面军任职,因为张国焘的名不正而言不顺,在与毛(中央红军,1方面军)的权力斗争中失败,所以4方面军一下子成了没人要的孩子,后来中央命令以4方面军为主组成西路军,实施宁夏战役计划。其实根本是不现实的,4方面军虽人数众多,但和盘距在青海,宁夏的本地军阀相比,简直是以卵击石,就此毛借马家军的手把当时中共最大的一支力量给消灭了。而李先念并没有成为炮灰,他拢住了几百惨兵败将,逃到了新疆,后来发展稳定了之后,又回到延安把这支人马交给了毛主席。当年长征时,张国焘想要袭击中央红军,当陈昌浩告之徐向前将军时,将军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因此拒绝执行。仅此一句,亦不枉将军授得元帅之衔。4方面军后来保存下来的几位将军,在建国后基本都得到了应有的承认,徐向前授元帅,王树声授大将,许士友授上将,也许是毛觉得心中有些对不起4方面军吧。李先念并没有被授衔,他转而加入了政府工作,不再参与军事。这点就象邓小平一样,早年指挥红7军在广西发展根据地,国共内战时任中原野战军政委,而建政后进入了中央工作。这也是他们的仕途有别于那些职业军人的地方。因为毛的信任,李先念一直没有经历大的起伏,平安度过文革。他的政治哲学和陈云有些相似,并不贪恋最高的权力,奉行“争也不争,不争也争”的原则。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他的资历不够等等,所以他不可能进入第一代领导核心。他自己后来也承认,他在中央位置最高的时候也止位列第三,当然这是指在第二代领导核心里,他位居邓小平和陈云之后。

89年6.4之前,政治局常委开会,军权在握的王胡子王震上将,坚决支持邓小平关于派部队进京的建议。王震此人是打仗打出来的,不善于玩政治那一套。但他有两个特点,一是别人在遭难时他不会落井下石,所以文革里他没有主动害过人;二是碰到比自己强的人,他会死心踏地,所以邓小平有了一个十分可靠的左膀右臂,文革结束后邓的上位就得到了不少他的支持。王胡子当时在政治局会上,拍桌子跟大家说:“有能耐就全出来闹,全国有二百万学生,老子有四百万军队!”会议结束时,因为赵紫阳缺席(当时已经处于半下台状态),所以无法表决。邓小平示意王震决定可以直接执行,而陈云则补了一句:“秘书请记上,第一我们这次的政治局会议是合法的,第二在无法表决的情况下,我弃权。”邓没有讲话。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区别。

最终,陈云还是比小平先去了。两年之后,小平也没能看到香港回归。他们之间到底是谁胜谁负,我们似乎下不了结论。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windman20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910/61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