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科教 > 正文

【去伪存真】所谓“麻省理工男女配对实验”并不存在

留英心理学博士生,中文心理学科普组织“友心人”联合创始人及内容主编柯晗,在其博客中发文披露所谓实验并不存在。

近期网络流传的麻省理工经济学家所做的男女配对实验认为,人类恋爱关系中,天生资本多,容易被哄抢,但大多数人抢不到,于是退而求其次。心理学博士柯晗通过调查发现,所谓实验并不存在。她表示在人类复杂的择偶行为中,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是由许多因素交错而成的,一场必然的偶然,而并非精确匹配的游戏。

人类的择偶是一场必然的偶然,而并非精确匹配的游戏。(网络图片)

“匿名的男女配对”实验不存在

近期,题为《麻省理工经济学家告诉你男女配对的真相》的网络文章,引用MIT著名经济学家Dan Ariely的书《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中实验:给100个男女大学生编号,1-100男单女双,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数字,只能看见别人的,然后让他们去找异性配对,争取配出来数字最大,奖金越多。

过程和结局都出乎意料:首先大数字的人旁边马上围满要求配对的人,然后因为竞争太激烈,渐渐有人放弃退而求其次去找数字减低的,接着被围的人因为一开始选择太多待价而沽,最后失去选择“门当户对”的对象机会,只能保底选个和自己相差较大的。而数字小的则备受冷落,最后只能互相凑对,或通过交易来找人凑对。

结论是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恋爱关系中令人唏嘘的现实:有人天生资本多,容易被哄抢,但大多数人抢不到,于是退而求其次,资本少的人只能靠利益交换来结成关系,但条件太好的人也常因为待价而沽过久而选择不如意。

留英心理学博士生,中文心理学科普组织“友心人”联合创始人及内容主编柯晗,在其博客中发文披露所谓实验并不存在。

文章称,Dan Ariely真的曾做过这样的研究吗?抱着“找原文献是追溯真相的第一原则”的态度,作者立刻去找出处。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这本书中文名就是《怪诞行为学2》,经过编辑砍妹查实,原书里并没有这个实验。

原书只在第7章简短地提到一个类似的虚拟场景,但编号只有1-10,场景为一个晚会,过程和结果都是假设。也就是说,在这本书里它不是一个实验,就是这样一段话。(网络图片)

人类择偶:必然的偶然

原书只在第7章简短地提到一个类似的虚拟场景,但编号只有1-10,场景为一个晚会,过程和结果都是假设。也就是说,在这本书里它不是一个实验。

在书中,Dan Ariely以这个虚拟场景类比为人类的同征择偶。什么是同征择偶?同征择偶指的是生物在寻找同伴(包括性伴)时趋向于寻找和自己基因特征或表征相似的对象,这种相似包括但不限于体型、肤色和年龄等。人类的同征择偶不仅表现在伴侣之间基因更相近,也表现在伴侣之间会有相似的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文化背景和人格特征等。

看起来和网文中描述的精确匹配确实有一定相似度。那么真正的研究结论是如何呢?

文章透露,1986年一个研究用Agent-based modeling以计算机模拟的方式,试图验证人类择偶到底是择优选择还是相似选择。

结果证明在最优选择模式(即所有人都去寻找最高吸引力的异性)时,所得配对和现实生活中夫妻的真实相似性的相关委0.5~0.6,而当择偶策略是找和自己吸引力水平相当的时候,则高达0.8~0.9。后来的诸多社会心理学研究和模型也主张,人们最终会选择与自己诸多属性相近,最终比较可能的对象进入长期关系。

文章认为,在复杂的择偶行为中,我们本身的“条件”并非唯一决定原则,对方自身的因素(偏好、所处人生阶段等)亦会对择偶行为有影响。最另外在不同群体中,甚至对不同的个人来说,所谓的“价值”也是不断变化。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说清自己的爱情选择,它更像是由荷尔蒙、社会经济文化、人格、个性、依恋模式等许多因素交错而成的,一场必然的偶然,而并非精确匹配的游戏。

阿波罗网白梅报道

责任编辑: 白梅  来源:阿波罗网白梅报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0113/675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