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习近平特别点名《环球时报》图

海外党媒多维:许多网友将《环球时报》言论称为“吃饭砸锅”之举,甚至讽刺其为“高级黑”。而在2015年10月,中纪委反馈对人民日报社巡视情况时,就指出报社的一些社属媒体“打擦边球”、“踩红线”、违反宣传纪律的行为时有发生。此种说法的矛头指向被认为正是报道评论经常引发争议的《环球时报》。

2月19日,习近平调研人民日报社等三大党媒并召开“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引发外界关注。而这,对于人民日报社社属媒体《环球时报》来说尤为兴奋。因为,在央视当晚所播出的习近平调研新闻中,习近平视察人民日报社旗下代表性刊物时,观众可以明显发现,《环球时报》被放在了最前排左侧第一位,而这是最方便习近平“检阅”的位置之一。同时,央视还特别播出习近平指向该报动作时的原声语音:“我那儿也有这个报”。

最高层此举让《环球时报》倍感荣耀。《环球时报》发表微博说:“昨晚看新闻联播,习大大在人民日报展厅指着环球时报说:我那儿也有这个报!这一细节是环球时报全体同事的意外惊喜,大家倍感振奋。感谢习大大百忙中关注我们的工作”。有网友称,《环球时报》无疑是得到了来自最高层的认可和“代言”。

实际上,对于最高层“我那儿也有这个报”的说法,《环球时报》不可理解为是得到了来自最高层的“站台”,更不可恃“宠”而骄。首先,最高层为获取舆情信息必然会关注各类媒体,甚至包括立场相反的媒体,作为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以国际新闻报道为特色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之一,中共各级党和政府机构甚至最高层那里“也有这个报”本是再正常不过之事。而且,高层此言其实也并不意味着对报纸立场的完全认同。尤其是,对于《环球时报》来说,切不可“好了伤疤忘了疼”,该报总编胡锡进在被中共巡视组巡视之后遭中纪委通报也不过是一月前之事,而来自中纪委的批评和报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才是环球最应该铭记于心的。

2016年1月28日,中纪委网站正式通报了之前对人民日报社的巡视情况,其中特别点名批评了《环球时报》,并披露了之前网络中流传的该报胡锡进等工作人员擅自去波兰公款旅游的细节。通报还称已按照有关规定,对总编辑胡锡进给予行政警告处分,责令其与副总编辑向中纪委驻社纪检组作深刻书面检查。该消息发布后立即在舆论场引发热议。此事表明,《环球时报》存在的纪律涣散、管理不善等问题不容忽视,作为一家有着官方背景、经常对官方党纪反腐发表观点评论的媒体,自身却碰触纪律底线而无所顾忌,无疑是赤裸裸的打脸行为。时不久远,《环球时报》还应继续对此深刻反省。

作为一家有着官方色彩和较大影响力的的媒体,《环球时报》对于自身新闻报道的思维和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更是应该进行深刻反思。基于一贯的的新闻风格和立场,《环球时报》被认为是一个带有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媒体,又由于经常冲在新闻事件报道和评论的第一线,其报道评论不但常常在舆论场引发争议,还被认为是违背官方和高层意愿做出不当分析,这不仅为高层添堵,也为事件添乱。

比如,2014年6月23日,香港“占中公投”人数接近70万关口的第二天,环球时报发表社评《香港非法公投人再多,也没13亿人多》,文章很强硬地写道:“中央和港府都不会承认这次投票结果,想由这次投票来决定香港政改的方向,这在大陆社会听来实在太可笑了……不能不说,他们很多人的眼界小得可怜。他们需抬眼望整个国家13亿多人的大社会,并且记得这个国家当年是如何制服了英国的‘铁娘子’政府。”文章刊发后,迅速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不仅未能解决问题,相反还火上浇油,激起港人更大不满,引发港人对中央政府在香港政改问题诚意上的较大质疑。

再如,2015年10月,环球时报评论香港发生的大陆游客被殴打送院后不治事件时,指香港“旅游市场混乱”,游客死亡事件与所谓“(香港)激进势力反大陆言行”有关,这被港媒《南华早报》批评是“罔顾事实,趁机唱衰香港”,而且“近年中港矛盾加剧,两地民众误会日深。官方传媒本应为消除误会,化解矛盾而努力,但某些传媒却反其道而行之,发表失实报道与偏颇评论,令大陆民众对香港的误会进一步加深,其中要数《环球时报》最为突出。几年来,《环球时报》经常对香港内部事务说三道四,甚至摆出一副主子嘴脸指手划脚,在两地民众中间制造矛盾,令香港各界极为反感。”

因为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许多网友将《环球时报》言论称为“吃饭砸锅”之举,甚至讽刺其为“高级黑”。而在2015年10月,中纪委反馈对人民日报社巡视情况时,就指出报社的一些社属媒体“打擦边球”、“踩红线”、违反宣传纪律的行为时有发生。此种说法的矛头指向被认为正是报道评论经常引发争议的《环球时报》。

显然,《环球时报》的诸多言论不仅不能代表官方态度,更不反映高层意愿,有时甚至偏离和明显违背中央精神,为官方处理相关事件、引导舆论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兴奋于最高层的关注之时,反思新闻报道是否真正反映官方意愿以及中国未来发展需要以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诉求和利益,反思自己的各种不足,无疑才是《环球时报》的明智之举。

因此,对于此次来自最高层的点名关注,与其说是对《环球时报》的“代言”、“站台”,不如说是鞭策和警醒。今后,《环球时报》在宣传报道中更应谨慎、客观。一方面,由于高层的重视,《环球时报》应恪守媒体原则,公正而不偏颇的进行报道评论,不可误导官方决策和公众舆论。另一方面,由于得到来自做高层的关注,客观程度上更增添和烙印了自己的官方色彩,故而切不可再行“吃饭砸锅”之举,否则,则最终可能会砸了自己。

责任编辑: 王笃若  来源:海外党媒多维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0222/696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