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颜丹:黄山改徽州,西安改长安,恢复古地名背后的意义

作者:

近日,黄山西安两地各掀起了一场有关是否要恢复古地名的争论。4月13日,在主题为“黄山市恢复老名字徽州,你支持吗?”的网络投票活动中,71.4%的参与者(共14973人)表示支持,选择了“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这一项。随后4月15日,陕西省也对“西安要不要恢复‘长安’?”一问展开投票,其结果也是支持者众多。在超过1300位参与者中,有六成多支持“西安改成长安,有历史感,还好听”。

看来更多人对恢复古地名是充满期待的,从中我们也能深深的感受到,尽管现代的中国社会被植入、甚至被强加了多元的文化因素,然而,中国人的记忆深处仍保留着一份想要追根溯源、认祖归宗的情愫。一旦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与历朝历代的辉煌历史能通过书籍、音乐、绘画等各类形式得以展现,中国人就会情不自禁、不约而同的表示认同、热爱与崇敬。因此,即便有人认为“西安”的地名亦始于久远的明代,与“长安”一样拥有历史感,也无法阻挡人们追忆、回首汉唐盛世的热情。于是,更多人只因“长安承载了中华民族最辉煌的记忆”而选择了将“西安”改回“长安”。

相比“西安”与“长安”因同属于古地名而存在着“改不改都一样”的中立态度,将1987年设立的地级市“黄山”改回古地名“徽州”的提议则引起了更对立的争论。反对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商业需求上,认为“黄山”的品牌效应能拉动招商引资。事实上,我们不必纠结这一观点本身的对错,因为此“黄山”或非彼“黄山”,真正能吸引到文人墨客、旅者游客的应该是那座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名山大川。

说到闻名遐迩的黄山,我们不妨说说这一山名的由来。根据道教旧籍《周书异记》、《身陷补阙传》记载,“江南黟山(黄山古名),据得其中,……,是轩辕黄帝‘栖真之地’”。后来,唐玄宗因此将其更名为黄山。此外,唐朝僧人释岛云也在《望黄山诸峰》一诗中写道,“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终待登临最高顶,便随鸾鹤五云车。”其中所言也隐射出当时轩辕黄帝在此处修道成仙的故事。也就是说,“黄山”这一山名所承载的,其实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所蕴藏的修炼文化以及有神信仰。除了古书的记载之外,“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堪称“黄山四绝”的景观,也都与此地由古时流传至今的仙风、神迹有关。

中国名山大川众多,自然不止黄山这一处因神迹而得名。既然山名如此,地名也自是不必说。相传秦朝一统天下之前,就有神迹通过地名而广为流传。比如陕西省宝鸡一地,在《史记‧封禅书》曾有如下记载,当时“秦文公得到一块质似石之物,遂于陈仓山北城邑中祭祀。其神有时经岁不至,有时一年数次降临,来时常在夜晚,光辉似流星,从东南方来集在祠城,像雄鸡,鸣叫声殷殷然,引得野鸡夜啼。用牲畜一头祭祀,起名陈宝(译文)”。而那块石头形如“玉鸡”或“石鸡”,因此,“陈宝祠”又叫“宝鸡神祠”。有预言称,“得陈宝者,则有霸主之业”,后来秦国一统天下。

又比如江苏无锡一地,可追溯到秦始皇二十四年,当时老将王翦带兵至锡山(今无锡也)时,“掘地得一古碑”。上面写着“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当地人说,“此山自周平王起,盛产铅锡,因名锡山”,“但近日出产渐少”。王翦听后说:“此碑出露,天下从此渐宁矣。岂非古人先窥其定数,故埋碑以示后乎?今后当名此地为无锡。”从这一地名的由来中,我们皆可见古人对天命的尊崇与顺应,并相信冥冥之中自有神佛安排世事的变迁。

类似由神言、神迹所表现出的神传文化而来的地名应该还有很多,若仔细翻阅古代典籍、且参悟其中,也定会发现长安、徽州等地名同样承载着深邃的文化。而反观之,我们终会发现,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耐人寻味,正是由于其“万变不离其宗”的真理,皆显现在对“天命”的敬畏以及对“有神”的正信上。而只要获悉了这一点,要不要恢复古地名以及如何恢复、为何恢复,也就不至于那么纠结了。

责任编辑: 江一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0418/725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