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张召忠 “海带缠潜艇”被当真 说明了什么?

作者:
以尼龙绳为武器,也必需安全可靠地发现、跟踪和靠近敌舰,而在战时与强敌对抗条件下,这样的能力和机会往往与低成本矛盾。加上海洋的广阔和流动多变,要以尼龙网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理尺度上构成稳定防线,实在称得上笨拙和一厢情愿。这正是自称其为「智能化的战术武器」的发明者和称其为「正在变为现实」的推崇者共同的知识欠缺。

海带缠潜艇”是我国最著名军事评论员张召忠奠定“战略忽悠局局长”大号的一系列经典段子之一。按理说,张先生当时强调的黄海沿岸养殖设施密布等因素不利于潜艇活动确属客观现实。问题出在非要由此得出这些因素足以使美国核潜艇无法进入黄海的结论,显然就要归因于当前中国电视评论领域变本加厉的不良风气-任何问题必须给出非黑即白、最好骇人听闻的结论,为此不惜不求甚解、不懂装懂和片面夸大。

当前中国电视评论领域有一股不良风气:任何问题须给出非黑即白、最好骇人听闻的结论。

其实,张当时更强调了黄海水浅对潜艇活动的制约,并以亲身经历透露:这一制约同时也作用于中国海军。然而,早已热衷于用娱乐精神解构张先生表演的媒体和受众们显然只有从“只要中国有海带,美国核潜艇就不敢来”的因果中才能得到最大满足,而张先生也从社会的狂欢中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充分实现。

在新闻传播中,军国大事未尝不可轻松诙谐,张先生退休后向“网红”甚至娱乐界转型也是有益的探索。然而娱乐化毕竟不可能代替专业领域的严肃探讨。一旦指出张专业性上的任何瑕疵,立刻会遭到其大量“铁粉”围攻,其最有力依据竟只是他席卷全球的知名度。更有甚者,还真有人将“海带缠潜艇”一类段子当作科学创新献计于强军大业,并得到官办媒体极力推崇。

从纯理论角度而言,河南科技大学这位硕士生提出的这种“水下防御系统”借助机械电子手段控制,并以尼龙绳代替海带,完全可以缠住任何舰艇的螺旋桨。“绿色和平”组织早就以类似手法对付过日本捕鲸船,各国海警也完全可以用它逼停非法渔船。

不过,自采用机械动力以来,螺旋桨被海洋垃圾缠住就困扰着所有现代船舶,个别碍航严重的狭窄水域甚至被船长们视若畏途。可是,误打误撞不等于张网以待、手到擒来。以尼龙绳为武器,也必需安全可靠地发现、跟踪和靠近敌舰,而在战时与强敌对抗条件下,这样的能力和机会往往与低成本矛盾。加上海洋的广阔和流动多变,要以尼龙网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理尺度上构成稳定防线,实在称得上笨拙和一厢情愿。这正是自称其为“智能化的战术武器”的发明者和称其为“正在变为现实”的推崇者共同的知识欠缺。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日本法西斯在穷途末路的1945年就推出了大批廉价武器,牺牲实用性,不计生命代价,自以为能弥补军事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倒是已经领先世界的美军1995年在南联盟首次展示了以大量廉价的石墨飘带中断电力供应。因此,此类思路是否可行,往往牵涉到更多关键技术和战术瓶颈。

“尼龙绳缠潜艇”的另一成功标志--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则不过暴露了发明者与相当一部分公众共同的知识欠缺。发明专利制度仅限在法律上保护创新,授予专利仅表示当时某国内无人更早提出同类想法,与这种发明能否形成产品,能否具有成本效益无关。人类专利史上看似可行却无法实用或无利可图的发明汗牛充栋。

更可怕的是,该发明者声称此发明和已有6项获得专利的一大批发明一样,都是张召忠节目中提出的想法。那么,即使张召忠不主张任何知识产权,该发明者是否算这些发明适格的权利人恐怕大成问题。此人自称再如法炮制时希望将张作为第一发明人,显然承认了这种法律上的瑕疵。从据称只是帮助该学生申请专利的“李老师和高老师”的大名在专利证书上赫然位列第一、第二发明人看,这种“发明创造”连基本的学术道德和法律规则都未能保证。

在军事领域,中国人当然应当有所作为,军事节目培养的爱好者也当然可以大胆想像,但连人类科学和社会进步的基本逻辑都不懂就想强大的国家,早已沦为笑柄。

责任编辑: 陈柏圣  来源:东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1117/836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