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姓与氏有什么区别?看后恍然大悟

姓与氏有什么区别?

古人的名字极为复杂,由姓、氏、名、字、号五个部分组成,所以,姓氏最早是分开的,并不是一个词。

“姓”字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

姓氏现在往往被连在一起用,然而,从姓氏的本意来看,二者原本并不是一回事。

姓,会意字,从女,生声。「女」为女性、女人;「生」为生育、出生。「女」「生」为姓,其本意即为女人生的孩子随母亲姓。姓的甲骨文中,「生」像植物萌芽的样子,表示万物生生不息,正如人类代代相传。对于姓,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非常明确:「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资因生以为姓。」班固在《白虎通德论》卷九中也同样阐明了其「女」「生」的本意:「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古人的名字极为复杂,由姓、氏、名、字、号五个部分组成,所以,姓氏最早是分开的,并不是一个词。姓产生于前,氏出现在后。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三皇五帝时期已有了姓,而且,子女最初都随母亲姓。在母系社会,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都是同姓,姓字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代表了一种血缘关系,是家族基因的延续。所以,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妘、妫、姒、嬴等,都是女字旁。显然,姓所标志的血缘关系最早是由女性来确定的。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便是姓产生时的社会背景。

「姓别婚姻、氏别贵贱」

到了伏羲氏族社会时期,随着同一祖先所繁衍的子孙越来越多,一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系,并散居到各个不同的地方。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为了相互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便要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样就产生了「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不同支系。氏族社会时期实行「族外婚」,同一个氏族的男女不能结婚,「姓」因而也起到了「别婚姻」的作用。这即是《通志·氏族略》所云:「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国语·周语》记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可见,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秦汉以后姓和氏合二为一」

周代,姓氏制度已相当严密,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不娶同姓」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通志·氏族略》记载:「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也就是说,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但姓与氏都是贵族才有权使用的称号,没有名字的平民百姓,人们统一以其职业称呼,如庖丁是对姓丁的厨子的称呼、优孟是指姓孟的俳优等。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秦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并渐渐合二为一。《通志·氏族略》记载:「秦灭六国,子孙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更将姓氏混同成一个概念。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其中甚至出现了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其实孔子原本姓子,孔是他的「氏」。

古代避讳的规矩很多,据起迄年代与《春秋》相同的《公羊传·闵公元年》记载:「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而被迫改姓大多是为避祸或避皇帝的名讳。商纣王时期的比干原本姓子,被害后他的儿子为避祸就在子后加了个「小」字,改姓孙;司马迁遭受宫刑后,他的儿子有的在马前加了两点水,有的在司字的左边加了一竖,改成了姓冯或姓同……

因避皇帝名讳而改姓的更是屡见不鲜,南宋着名史学家郑樵在撰写的《通志·氏族略》中曾列举出不少:「籍氏避项羽讳,改为席氏;庄氏避汉明帝讳,改为严氏;师氏避晋景帝讳,改为帅氏……」因避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姓籍的改为姓席;因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姓庄的改为姓严;因避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姓师的改为姓帅……此外,还有因避汉宣帝刘询的名讳,姓荀的改姓孙;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姓恒的改姓常;避汉哀帝刘欣的名讳,姓欣的改姓喜;避汉哀帝父亲刘庆的名讳,姓庆的改姓贺……

责任编辑: 郑浩中  来源:壹读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331/904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