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中共导向汤兰兰案 掩盖政法系 看真相靠翻墙

作者:

10年前,黑龙江14岁女孩汤兰兰(化名)在干爸干妈的带领下,向五大连池市龙镇警方报案,称自己从6岁开始被父亲、爷爷、叔叔、姑父、老师、村主任、乡邻等40多人强奸。导致她的父母,爷爷等共11人被抓,但几乎所有被告当庭翻供,案件缺乏实质证人证据,政法系统制造冤假错案痕迹明显,案件引发海内外舆论关注。风波中,大陆媒体关于案件细节的报导被删,中共喉舌却刊文呼吁网民关注汤兰兰在哪里,完全不提案件的重重疑点,有引导舆论意在掩盖政法系统刑讯逼供、渎职冤判、黑箱操作的黑幕。

“汤兰兰案”发生于2008年10月,凭汤兰兰对上述村民的性侵指控,2010年,黑河中院一审判决11人有罪,汤兰兰的父亲被判无期,其余10人被判5到15年有期徒刑不等。

但11个被告人均不认罪,除了没口供的被告,其他人均当庭翻供,称遭到了刑讯逼供、诱供,其中孩子的爷爷在拘留期间疑遭刑讯逼供暴毙。

8年来,被告人及其家属一直向最高检、最高法申诉。目前,被告人中已有5人刑满释放,汤兰兰的母亲万秀玲最近出狱。

万秀玲在该案中的罪名是强迫卖淫,汤兰兰称,在两村民与她发生性关系后,向两人一人收了50元钱。对此,万秀玲全盘否认,称“到现在都蒙在鼓里”。

该案被告人中有两人系“零口供”定罪,汤兰兰的姑父刘长海便是其中之一,背上“轮奸”罪名的他被判15年,但他至今拒绝减刑,坚持申诉。

汤兰兰至今下落不明,一种声音认为,她被政法系统藏了起来,躲避这场冤案风波。

大陆媒体的窘境

这期间,《南方周末》做了一篇调查报导,对汤兰兰案的整个调查过程中的疑点提出质疑,没有将焦点放在汤兰兰身上,而是放在参与办案、判决的政法系,结果这篇报导不被审核通过,没有能发表。当事记者在1月19日把稿子发到自己的公号,在获得一万多次阅读之后被删除。

《澎湃新闻》和《新京报》随后又发了两篇报导,澎湃新闻的稿子以‌‌“14岁那年,正在读初一的汤兰兰把全家人送进了监狱‌‌”开头,以‌‌“而汤玉(汤兰兰)去哪了呢?‌‌”结尾。显然这个文章绕开了政法系,将焦点打在汤兰兰身上,使得稿子成功通过审核。《新京报》刊发快评,题目是《被全家‌‌“性侵‌‌”的女孩,不能就这么‌‌“失联‌‌”着》,这篇评论并未提供增量信息,也未提供新的角度,所做的事情只是大致总结案情和疑点,然后在澎湃新闻文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亮明观点,直接要求汤兰兰别再‌‌“失联‌‌”。

不过这两家媒体的报导也很快被下架。与此同时,中共喉舌《人民日报》微博公众号发文称:汤兰兰案,案外再生枝节,推动法治进程,今天的媒体当如何用劲?

中共喉舌《人民日报》微博说:公众渴望真相,但同样相信:媒体监督也有法治规范与伦理边界,尤其是对一桩烈度极大的未成年人案而言,知情权本就让位于隐私权,揪出真相,绝不等于让受害人出列。

该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网民抨击,指责党媒阻止舆论查找“汤兰兰案”事实真相。

汤兰兰案细节暴露大陆社会一个惊人现象

汤兰兰指控全村40多人性侵她只有口述,且医院提供同一天同一医生两张B超图像诊断,一张显示怀孕,一张未孕也充满矛盾。即便有强奸案件发生,也是报案很久以前了,完全不可能有证据,在那么多被告几乎全部否认的情况下,光靠小女孩一个人的指证不可能定案。

有网民留言指,法院既然判了那么重,肯定有铁的证据,只不过涉及未成年人,要保密罢了。随即知乎上漏了判决书出来,很铁的证据是没有的,不然也不会把在被告家里搜出一张黄碟当证据列出来。更令人糊涂的是居然会有很多证人,强奸案冒出旁观证人,这是很奇怪的事情,何况冒出那么多。

南方周末的被枪毙报导说,这些所谓证人都是被告的同监舍犯人,也就是说那些被告在被关押时纷纷把自己的犯罪事实说给同一个监狱内的舍友们,舍友们听到后再去向警方作证。这样孤证变成了多人指证,就判下来了。

美国媒体人、阿波罗网特约评论员“在水一方”表示,在中共政法系制造的冤案中,同监舍证言是冤案标配,因为这种“证人”好拿捏,基本上想要什么证言有什么。

“在水一方”表示,这么核心的东西,澎湃没写清楚,反而试图从原告入手,希望原告出来承认是诬告,强调“寻找汤兰兰”,整个报道的重心变成了披露其信息(尽管用的是化名)。所以变成了要读者人肉汤兰兰。

但澎湃这种另类报道还打擦边球发出来了。所有也难说记者是否是用这种方式,绕过审查。

南方周末即使没有要特意去曝光政法系的错误、制造冤案等,但因为记者在调查本身触及了真相,触及到中共的机构,试想如果里面没有中共权力及机构的介入,报导也不会压住不表,或发表后删除了。

这是大陆媒体遇到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中国人的悲哀。这也显示大陆的良心记者,在中共如此高压环境下,还在努力披露真相。

很明显,中共体制下的媒体起不到监督公权力的作用,报导的“新闻”也是经过层层审核和“阉割”,绝大多数距离真相可能相当遥远甚至背道而驰。无冕之王的概念名存实亡,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同样的事件,网民宁愿翻墙看自由的互联网信息,而不是刷微博看被过滤了几手被“阉割”后的新闻了。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阿波罗网吴莉亚综合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0206/1065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