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与抑郁症:患者的自述
去年11月,随着寒冬来临,严寒与黑暗开始笼罩着大地。这时,我也被心情阴郁而困扰,这是我一年多来心情最感抑郁的时段。
我需要帮助。如果情况继续恶化下去,萦绕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自杀念头就会很可能转化成真正的自杀行动。
那个月初,我去拜访了好几位精神病学家。其中一位建议我,每当有自杀想法时就拨打“撒玛利亚会”(Samaritans)的热线电话,这不仅对我有好处,还能避免给我的女朋友本不该有的压力。要让随便一个人面对如同婴儿般无助、失去希望感以及继续生活勇气的伴侣是一件很难的事。对于这类精神濒于崩溃的人,一般人往往无法提供任何有用的帮助。绝望感很容易传染。
于是,我蜷缩在沙发上拨打了热线号码116113,然后听着响铃。铃声响了一次又一次,没人接听电话。
没人在意我,我想。于是我拨打了由布里斯托尔精神健康协会(Bristol Mental Health)开设的另一个防止自杀热线“危机服务”(Crisis Service)。
一位女士接了电话。“你好,你叫什么名字?”
“艾利克斯。”
“艾利克斯,你怎么样?”
“对不起,”我说,然后开始哭泣,哭得停不下来。她说,一切都不要紧,慢慢放松。
这完全文不对题。一个想自杀的人是没法放轻松的。这个国家的公立医疗保险体系已经压力够大,并且资源严重不足,我这是在浪费她的时间,并且耽误了其他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的来电。我不值得她如此对待。
我挂了电话,内心充满孤独感和挫败感。我打开了推特账户,哪怕我不能说,至少能打字。我把自己的故事发了推文,并且加上一句:我等待认知行为治疗(CBT)已经有8个月时间了。“结果还没等到,”我写道。然后静待回复。
每个人的社交媒体体验都各不相同,就像抑郁症患者的体验,在社会环境和基因的影响下出现的病态情绪和想法,那样,每人的症状都各不相同。
因此,对于社交媒体和抑郁情绪之间的互动规律轻易下结论的做法都是草率的。
不过,这一互动规律已经呈现了某些特征。例如,2010年以来的几项研究已经通过证据证实,频繁使用社交媒体(尤其是Facebook)的行为可能与抑郁症有关,至少是心情抑郁的表象之一。
2016年,研究者对年龄介于19-32岁之间的1,787名美国人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每天在社交媒体网站上花费的时间与所体验到的抑郁症状数量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人们越是感到无希望、无价值和无助,就会越发频繁地登录社交媒体网站。
然而,匹兹堡大学的Liu yi Lin及其同事认为,所有的锅不能让社交媒体单独来背。这一论点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精神抑郁者会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更多时间。“精神抑郁者感到自我价值降低,于是他们就会去社交媒体进行互动,从而得到验证,”他们表示。另外,与面对面交流相比,社交媒体更加容易得到和控制,因此对精神抑郁者的吸引力更大。
让二者的关系更为复杂的是,有证据表明,社交媒体同时也会促进人们的精神健康-这或许是由于远隔千山的人也能通过社交媒体相互沟通的缘故。
对我而言,社交媒体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和我的精神状态一样,它也会从一个状态转换到另一个状态。如果我感觉精神健康(抗抑郁药、疗法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起了作用)的话,它会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让我了解到最新新闻,联络朋友,并且知道终极核大战还没爆发。
然而,如果我感觉心情抑郁,这种关系就会崩溃。就像一只怪兽的触角一样,我的不良精神状态也会传染到我自己创造的网络世界,让所有社交平台都蒙上一层阴影,使我无法从中获得任何乐趣。
以Instagram为例。无论网站上实际显示什么图片,我都会感觉到看到的图片呈现出某种不良的气氛。当我看到野生动物摄影师拍摄的濒危物种照片(例如一只北极熊或一只竹狐猴)时,会产生一种更加愤世嫉俗的心理,从而使我的绝望感更为加剧。一幅五光十色的繁忙街道照片会提醒我,我离不开公寓出门上街。一幅朋友的照片会让我因为没法和他们在一起而感觉悲哀。
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我应当避免浏览社交媒体,而把注意力集中到能够控制的生活场景上:吃饭、睡眠或者出门散步。
去年,为了控制自己的社交媒体使用,我删除了手机上所有社交媒体应用和电脑浏览器上的书签。我的账户仍然活跃,只不过让使用更加麻烦。但正是这微小的变化-多了几次点击-在我的生活和可能造成负面后果的虚拟世界之间设置了障碍。另外,我没有收到任何让人感觉意外的信息。
对我而言,学习如何管理社交媒体使用就像是去寻找正确的抗抑郁药物。某些方法完全不会奏效,有些则会让事情更糟。然而有一种方法能够。如果奏效,你就能找到正确打开它的方式:使用量,频次以及时间。
回到11月,在推特上发布信息后,我收到了一封站内信,然后立即打开。这封站内信来自我大学期间认识,但已有好几年没见过面也没谈过话的一位朋友。他说,他对我的遭遇感到很难过,我在任何时间都能和他通话。
我看到信不禁流泪了,以至于无法立刻回复。
这封信表明,还有人在意我,即便关注程度很有限。(抑郁症患者倾向于不相信真实发生的事物,即便你与很多关心你的人在一起。)在短短一秒钟之内,这条信息帮我解脱了这种思维。
看见屏幕上显示的这条确定的信息,接下去的一小时心情就变得好多了。短短几天之后,我就恢复了食欲,睡眠也回归正常,我重新开始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
一周过后,当我感觉精神健康恢复良好。我重新登录了推特,对给我发信的朋友表示感谢。这就是社交媒体帮助我摆脱抑郁状态的一个实例。社交媒体是一个奇特的工具,它不仅会让人沉入水底,偶尔的时候,还能让人浮出水面。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宁成月 来源:BBC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万花筒热门
- 8岁女儿每晚都要跟爷爷睡 母亲半夜推开门一看 落泪了!(组图)
- 全世界最牛的一幅对联!太绝了!(组图)
- 独女考上大学 寡母请吃饭 全村怕借钱没人去 大雨中驶来一辆豪车!(组图)
- 婆婆生病非要吃馒头 妻子下楼买 忘带手机返回 推开门蒙了!(组图)
- 别人请客 吃的是你的定数!(好文)(组图)
- 远嫁姐姐装乞丐回家 二弟让她滚 三弟收留她 结果福报来了!(组图)
- 单亲妈妈参加同学聚会 给女儿打包剩饭被嘲笑 出门后全班都愣了!(组图)
- 一个人厚不厚道 关键看这三点!(组图)
- 男人想成功 必须离开这些女人(图)
- 女友拒吃路边摊要跟他分手 他求女友陪他吃“最后的晚餐” 女友后悔已来不及了!(组图)
- 定亲碰上残疾女 哥悔婚 弟替哥娶亲 多年后弟带百万富婆回家!(组图)
- 心情不好时 看这3张图 瞬间豁然开朗(组图)
- 人的好运从哪里来?(写的真对)(组图)
- 人生 不交这八种人!(组图)
- 人穷不交三友 落难不求三人!(组图)
- 人生最大的敌人 就是这三个字(组图)
- 很多同学主张平均社会财富 于是教授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实验…(图)
- 做人 千万不要欠下这四种债 否则倒楣一辈子!(组图)
- 母亲摆早点摊 每天给流浪汉留一份 一年后再见此人 母亲愣住!(组图)
- 女人一辈子不嫁人和嫁错人 哪个更可怕?(图集)
- 一个小偷的“年终总结”:我已准备好要大干一场了!(图集)
- 用11张图解析 正面与负面的人之间的区别!(图集)
- “住院72天 我卖了2套房”:没病没灾 就是最大的不动产(图集)
- 真正有智慧的人 这三句话少说!(组图)
- 越是舍不得 越是得不到…(深度好文)(组图)
- 人贵九品:你有几品?(图集)
- 自从儿媳来帮忙卖早餐 每天都少钱 婆婆装不知道 半月后惊喜来了!(组图)
- 想要格局高 就别做这三件事!(组图)
- 父亲被儿媳赶到破草屋 感染重病 儿子赶忙去看 却发现一些动物在父亲身旁!(组图)
- 这是目前看到的关于尊严的最好回答(图集)
相关新闻
- 美国参众议员社交媒体上力挺台湾 反对中共武力威吓(图)
- Jessie J宣布暂退出社交媒体!疑与密友去世有关(图)
- 英调查:频繁使用社交媒体的女孩更容易抑郁!(组图)
- 美媒:社交媒体的真面目是什么? 对保守派人士的封杀
- 归真:抑郁症不治而愈与频频自杀的对比(图)
- 数字惊人 几年内243官员自杀抑郁是主因(图)
- 社交媒体时代 GIF图片是新短电影吗?(图/视频)
- 中共又有一官员被指因患抑郁症自杀身亡(图)
- 台驻外单位社交媒体更名 脸书大头相统一用「Taiwan」(组图)
- 一条长椅、一群老奶奶帮助患者克服抑郁症!(组图)
- 国内首个80后影帝拍戏被炸双目失明 抑郁症欲从8楼跳下(图)
- 中国大陆社媒风声鹤唳 “开倒车”成敏感词(组图)
- 攀枝花建筑工程学校校长坠亡 官方又称患有抑郁症
- 华人移民纽约追梦 压抑情绪成社会隐忧(图)
- 罕见!中共财政局长自缢 这次不是抑郁症了(图)
- 网控陡升祸内外 因习近平提拔林锐?北京政权时日无多?(组图)
- 陈光诚:科技发展使中共恐慌 反动本质暴露无遗
- 给中国网民完整信息 美驻京使馆出奇招(图)
- 他拍戏被炸双目失明 患抑郁症欲从8楼跳下 国内首个80后影帝!(组图)
- 中国大陆精神病治疗乱象:被精神病(图)
- 澳门「党委」郑晓松堕楼亡 外界质疑不断(图)
- “抑郁症是个筐 啥事都能往里装”(图)
- 澳门中联办主任坠楼身亡 官方称忧郁症(图)
- 刘雨欣自杀未遂因抑郁症暴瘦28斤 晒美照瘦脱相却自嘲已有马甲线(图)
- 她满脸雀斑极度自卑 曾患抑郁症后剃成光头 现成顶级超模!(图集)
- 高考前 那个能上北大的女孩疯了
- 出身草根家庭 患抑郁症8年的TVB男星47岁成北大硕士(图集)
- 单身对身体的危害大小心抑郁症
- 美媒调查发现朝鲜利用社交媒体漏洞逃避制裁(图)
- 三分之二美国成年人从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