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身处一个“受骗活该”的认知偏差中。
“你明天早上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在我第八次挂掉这样的诈骗电话之后,我带着戏谑的口气和办公室的同事说:“这么老的诈骗套路,要是还有人能上当受骗的话,那一定是个白痴了。”
同事们一片赞同的声音,几个平日里爱整蛊的同事还分享起了自己在电话里调侃骗子的经历。
我们丝毫不觉得自己所表现出的自信有不合时宜之感——同样套路的诈骗电话,每个人都接过不止一次,网络上充斥着这类电信诈骗的“防骗指南”。
我甚至能够完全掌握这一骗局接下来的走向:冒充你的领导口气严肃地让你明天找他谈话,如果你上钩的话,他会在明天早上在你上班的路上给你打电话,然后会以高层领导要处分你,或者考察你的名义,让你陷入惊恐或狂喜之中,接下来,骗子会告诉你,他现在正和这些高层领导开会讨论呢,如果你想把事情办成,就立刻去银行把钱转给指定的银行卡……
在我的固有印象中,我一直觉得这样的骗局非常低级、浅薄,甚至显得有些可笑,如此没有技术含量,根本谈不上高明的骗局,怎么可能骗的到钱?
然而只要稍稍推理思考,我就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这个骗局必然能够获得成功,甚至成功率还不低,否则,大家就不会如此高频率地接到“领导”们的电话了。
直到我的一位读者,她将自己被电信诈骗的全过程,原原本本地告诉我,我才开始真正深入思考“受骗者”的心理动机和智识水平,而这个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问自己“那些受骗者真的是因为愚蠢,或者是因为贪婪而被骗的吗”?
我曾经在公众号上写过这个案例,可惜不久便被删掉了。这里简单复述一下:我的这位读者,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而她毕业之后,还在央视网工作过两年。
名校毕业,又在中国一流的网络媒体工作两年,这样的履历,不可能属于智商低下,而且因为媒体行业的属性,在社会经验层面,她也会比一般人要丰富的多。
然而,她还是被电信诈骗骗了整整78.4万。
这些钱,有70.4万都是她跟同学和朋友们借来的,加上自己的8万块全部积蓄。事发之后,大梦初醒,她把自己全部借款,都列在了一张纸上(虽然我已经得到了她本人的授权,但我想还是打上码,会比较好):
我突然意识到,我,以及很多像我一样对电信诈骗心存蔑视和嘲笑的人,我们所谓的“自信”才恰恰是愚蠢而危险的!
(二)
更多受骗无关乎智商,只是恰巧身处“骗局情境中”。
我的一个粗浅观察是:近年来,天上掉馅饼式的“中奖诈骗”少了很多,不可否认的是,这是由于有一群受骗群众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之后,整个社会都提升了面对“飞来横财”这类“骗局情景”时,都提升了自我抵御能力。如今,大部分面对陌生人突然给予的巨大好处,都能够本能地提高警惕并产生怀疑。
因为社会上已经有太多的前车之鉴,不断给我们施加这样的心理暗示: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就算有,砸中自己的那张馅饼也是有毒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恰巧处于自己熟悉的情境中,这样的情景一旦被骗子利用,就会瞬间变成毫无违和感的“骗局情景”,令人防不胜防。
我甚至想,如果我自己是国企员工,或者在体制内做一个公务员的话,突然接到“领导”语气严肃的电话,说组织上正在对我开展调查,我真的能够立刻脱离这样一个日常的情景,立刻在心里把这样一通电话和骗子联系起来吗?
如果那两天,恰巧我做了什么违规的事情,或者恰巧单位领导这两天刚刚暗示过我,上级正考虑要提拔我呢?
更不用说你提前一个星期已经预定好机票,人已经在机场的时候,突然有电话通知你:“机票出问题了,系统显示您的机票并没有预定上”。起飞时间在即,行程早已经安排好,当对方一口气报出你的姓名、护照号、航班号的时候,你真的能够立刻从这个焦虑的日常情景跳脱出来,联想到电话诈骗吗?
反正林丹的妻子谢杏芳没有做到,她就是在机场被一通所谓“航班改签”的电话,骗走了4.5万。
而我那名被骗78.4万的读者,也恰巧处于一种“骗局情景”之中,她的身份证恰恰刚刚丢失,然后接到自称“警方”的电话,说有人用她的身份证注册了很多手机卡发送了几万条垃圾短信,她立刻联想到,是不是自己丢失的身份证被他人从事非法活动了,然后一步步走进了骗局……
一个典型的趋势是,现在被骗的人,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些老人和买菜大妈了,你现在去网络上一搜,受害人几乎都上过大学,而且频繁接触互联网。甚至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见过大世面的人,都遭遇了电信诈骗。名人中,就有汤唯、李小璐、孟广美等人遭遇过电信诈骗。
面对这些电信诈骗的受害者,我觉得很多人和我一样,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就是坚信自己绝不会被骗,因为自己足够审慎和聪明,所以,就觉得那些被骗的人,都是因为笨:
被骗=贪婪/恐惧=蠢=笨=活该被骗
每当看到遭遇电信诈骗的新闻,都高傲地审视一下自己,心里立刻觉得脑袋上有无上的智慧在加持。
因而始终确信,自己永远不会愚蠢到相信电信诈骗。因而始终相信,别人被骗是因为他们要么太贪婪,要么太愚蠢,所以他们活该被骗的倾家荡产。
这样的想法,不仅错误,而且危险。
所以,现在的诈骗,更多的并不是针对那些“容易上当受骗的人”,而是针对那些“正处于骗局情景之中的人”。
比如徐玉玉,这个因为被骗走9000块学费而猝死的年轻姑娘,家境异常贫困,父母好不容易把她供上了大学。
但是她刚刚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骗子就以教育局的名义打过来电话,一口气把她的名字、准考证、身份证、录取院校、家庭贫困状况和个人所有信息准确报出。然后告诉你,恭喜你考上大学,学校和政府知道你家庭有困难,要给你发助学金……
你真的会立刻就开始怀疑,这是骗子吗?
去年的时候,有一位清华大学教授,被电信诈骗了1760万的巨款。这位教授上午卖完房子,刚刚收到一千多万的购房款,然后紧接着就收到了诈骗电话,骗子掌握着她几乎所有的个人信息,然后告诉她:你所售房屋由于手续不对,已经涉嫌了偷税漏税等经济犯罪。
你真的能立刻开始警觉,把电话那头一本正经,满嘴法律条款的公职人员当成骗子吗?
加上,人遭到突然刺激,常常处于一种心理上的“应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平时再聪慧机敏的人,其决策水平和决策能力都会下降的很严重,你会感觉压力巨大,被恐慌冲击得只想“尽快解决这件事”,而不会去思考“这件事是不是真的?”。
其实,很多犯罪心理学的著作,都有类似的案例,不仅仅是被害人,很多高智商,甚至社会地位很高的人犯罪,都是在突然遭遇到巨大刺激之后,采取了极端手段去犯罪。
比如典型的是,很多曾经的“成功男士”,在遭遇到小三威胁后,直接采取了杀人灭口的极端行为。因为那时候,当事人的理性和审慎都被“我必须赶紧解决这件事”的心理完全占据了。
(三)
为了骗你,他演练了千千万万遍!
电信诈骗已经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有着你可能想象不到的强大团队的支撑。
在我们的想象中,所谓的电信诈骗,还是一群人坐在一个小黑屋里,拿着一本通讯录挨个给独居老人打电话,利用涉案(恐惧)或者中奖(贪婪)的心理,诱使这些远离互联网远离舆论的老年人,成功相信他们口中的“重大案件”或者“百万大奖”,然后拿着全部储蓄的银行卡,独自一人前往银行,按照骗子电话里的指示,给一个陌生的账号汇款……
但是,现在电信诈骗已经升级成我们难以想象的技术高度了。
比如我那位被骗的读者,他们不仅掌握着她的个人信息,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还能制作如假乱真的网页,如假乱真的病毒式APP,能够成功拦截到你电话银行的验证码短信,最终把你卡里的钱取走。
更重要的是,几乎和你说的每一句话,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在提供咨询。因为失败过太多次,所以,他们知道自己该说那一句话,知道怎么和你对话,你就会相信。
一个身经百战,和无数被害人演练过成千上万次的骗子,面对一个第一次接触电信诈骗的人,你觉得你有多大胜算?
而你一旦踏入这个骗局一步,就非常容易顺着这条道走到黑。因为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很容易被一种叫“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的心理因素所影响。
在心理学上,“确认偏误”指的是,当一个人在主观上已经有了某种看法或者观点,他在做决策和思考的时候,就会倾向于寻找或直接接受那些能够支持自己主观看法的信息,而忽视那些可能推翻原有看法的证据。
所以你一旦接受自己的身份证被人非法盗用,自己已经涉嫌一桩刑事案件的前提,就会对接下来骗子让你装病毒APP的做法不做怀疑,甚至还会在心理觉得,“哎呀现在警方真是与时俱进,都不用我专门跑公安局一趟,下个APP,就能把事情办了,真是想的周到呢”。
更何况,在电信诈骗的过程中,由于骗子一种用电话和受骗者保持高频率、高密度的联系,很多时候受骗者并没有太多机会和时间,去思考事情的逻辑性,更来不及咨询朋友和家人,实际上,受骗者的判断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处于“回声室效应”中:
当骗子用千锤百炼的“话术”,不断重复那些夸张和扭曲的“事实”时,自然会令到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
所以恕我直言:
面对这些精巧的骗局,我们坐在这里,谈自己的理智和冷静并不是因为我们比那些受害人更精明,而仅仅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处于受害人的心理位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