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央行放水 银行不愿放贷 形成资金“堰塞湖”

7月末以来,中国银行间流动性异常宽松,然而,由于去杠杆背景下的「宽货币、紧信用」,银行风险偏好降低,不愿对实体经济放贷,银行资金充裕形成「堰塞湖」。

中国货币市场异常宽松

路透8月7日报道,7月末以来,中国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更趋宽松,资金价格继续走低,早盘隔夜质押式回购加权价格跌近20个百分点,创三年低点,七天回购加权利率跌至两年半低点。同业存单价格下行也在延续,评级AAA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一年期同业存单(NCD)发行成本已经降到央行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以下。

报道称,资金面宽松异常也体现在交易量上,8月6日(周一)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总成交量高达3.76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华南一银行交易员称,目前公开市场逆回购已经没有到期压力,8月8日(周三)的12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暂时不续影响也不是很大,8月也不是缴税大月,资金宽松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

北京一基金交易员称,资金宽松主要原因还是7月以来央行定向降准、公开市场操作及MLF超额续作投放了不少流动性,「钱还没出去,都淤积在银行间」。

资金宽裕形成「堰塞湖」

路透报道,业内人士表示,央行希望提供短期流动性来力求降低实体经济在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融资成本,然而,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依然不容易。

财通基金固定收益分析师郑良海表示,去杠杆背景下的「宽货币、紧信用」造就了资金的「堰塞湖」,即基础货币投放出来后,社会融资规模无法提高,基础货币只能堆积在金融市场中,无法变成实体经济融资的增长。

自7月5日央行定向降准正式实施释放近7000亿元人民币流动性以来,银行间流动性持续走宽;随后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于稳健货币政策的表述也不再提及「中性」二字,货币政策向松的导向调整得以确认。

华南一银行交易员表示,央行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风险责任的问题上,而不是继续投放流动性。就像现在,货币异常宽松,大家又在加杠杆,但是资金为甚么还流不到实体经济,并不是钱多少的问题,而是大家的风险偏好发生了变化。

经济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需求

路透报导称,尽管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呈现出异常宽裕,然而不管是从银行信贷投放端、还是从企业融资便利度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的问题在当前金融风险易发高发期显得更加突出。

浙江一家城商行高管表示,信贷额度相比去年的确充裕了很多,但「有钱了不代表可以投愿意投,银行的风险偏好明显降低了,」同时,经过去年去产能和环保一刀切等各种整治,有效贷款需求的小企业跟去年比起来也少了很多。

上海一券商分析师认为,经济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了需求,发展起来的产能都是过剩产能或低效产能,所以杠杆率在上升。「银行间只是一个资金供应市场,需求市场是去杠杆正在去的那个市场,所以出现了供给和需求的不匹配现象。」

另有国有大行地方分行高管谈到,现在小微企业生存环境有问题,并不是银行不愿意给小微企业放贷,甚至今年银行可以说是真正在做小微,但小微企业税负负担太重加上环保政策等等因素,其盈利能力非常难。

西部地区某农商行行长表示,现在「有一种谁放贷款谁傻子的感觉,除了和买房有关的,其他小微几乎没有有效的贷款需求。」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表示,当前阻滞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增多;央行将流动性注入银行体系后,受到资金供、求双方意愿和能力的制约,信用扩张受到供给端和需求端多重约束,金融体系「有钱」难以运用出去,也难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货币政策不应成为主导政策

前述上海券商分析师指出,如果想降低杠杆,就应该让产能盈利,那么杠杆率自然也会下来,可是现在和过去几年的做法都是把需求摁住,中间的产能使劲扩,「那不就是杠杆飙升吗?这是非常不健康的。」

他认为,货币政策在任何时候不要成为主导政策,特别是在中国的经济制度下,需求政策一定要起主导地位,如果货币政策主导,那结果就是过去几年带来的杠杆率飙升。

他建议,「不要再在货币政策上面做文章,多想想改革的事情,怎么搞需求。」

郑良海表示,由于中共目前对房地产的高压姿态,一定时期内资金可能较少流向房地产开发市场。但问题是,在「国进民退」过程中,「如何打造融资体系的一视同仁、主体平等,如何消除利率双轨制,恐怕还将是一个长期课题。」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希望之声记者贺景田综合报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0808/1155214.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