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动态 > 正文

时事大家谈:“民主不能当饭吃?”看郭台铭引爆的论战

刚表态参选总统的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五年前说过“民主不能当饭吃”,遭到台湾总统蔡英文批评,“没有民主,只能要饭吃”。郭台铭反驳,自己并不否定民主,只是强调民主须转化为经济成果。

民主与吃饭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让人民有饭吃,又能当家作主,难道真的很困难?中共领导人习近平说,“不允许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这种“中国式的民主”,是否让人吃得下、咽得着?

参加节目的嘉宾是:美国绮色佳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王维正;前中国人权组织主席刘青

王维正:民主与面包,人民做主吃饭靠谱

美国绮色佳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王维正说,郭台铭当年的“名言”让人想起,“自由诚可贵,面包价更高”的打油诗。这个说法似乎让人认为两者互相排斥。其实,民主作为一个政治制度,是人民选择领导人的制度,其基本精神是主权在民而不在执政者。民主与经济之间有关联,而且关联度很高,但两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

我们看到,多数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不是民主国家;多数经济发达的国家是高度的民主国家。民主和吃饭之间肯定有着正面的关系。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比方说,中东地区的产油国,经济高度发达的新加坡也没有选择民主。此外,印度的政治特别民主,但是饭不多。但是,我仍然要说,民主与面包之间的确是正面关系。

这里有三个原因。一,民主制度下,人民拥有经济和政治自由,他们辛勤努力的成果可以获得保护。这也是人们能够努力的诱因。二,民主体制健全,有完备的制衡制度,自由的媒体和言论可避免人为灾害;非民主体制中,如果主政者不英明,大跃进和文革等灾害随时可能发生。三,民主国家大量投资于人的福利,藏富于民;国民经济发展人民就可以享受到成果。反之,独裁体制下,即便国家经济强大,人民却不一定能够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民主与面包其实是高度关联的。

王维正:郭台铭旧话,蔡英文新用

王维正说,“民主不能当饭吃”,是郭台铭五年前说的话。当时,太阳花运动如火如荼,台湾民众对台湾将来的走向以及和大陆的关系感到不明朗,而直接的导火线是服贸在立法院通过的问题。台湾民众认为,失去了一个能让台湾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有人认为,台湾捍卫人民主权的权利是重视自己的生活方式。现在,下次总统选举将举行,蔡英文出面反驳当年郭台铭的言论,反应台湾的政治和民意现状。人们不否认民主和面包都重要。但是,也有人提出,台湾过去是否在政治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经历太多,所以,才出现一种说法,就是“拼经济”。

郭台铭那句话可能让人解读是对民主的恶意和侵蚀。我们知道,执政的蔡英文现在民调落后。年初时,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发话统一台湾,呼吁一国两制,蔡英文回应之后拉高了非常低迷的民调。而现在,郭台铭打经济牌,让人想起当年香港“回归”之时所预期的“马照跑,舞照跳”。

我要说的是,民主是人民监督的制度,如果没有监督,大跃进等不能保证不会发生。现在提出郭台铭的那句“名言”,蔡英文政府是巧妙地把它作为一个竞选的主轴,打出反中国牌,用捍卫台湾民主制度的方式来获得更多支持。

刘青:制度不是饭,制度告你民养官还是官养民

前中国人权组织主席刘青说,任何制度都不可以当饭吃;把制度说成吃饭是逻辑问题。制度决定人民如何吃饭,是理所当然吃自己的饭,还是诚惶诚恐看着主子的脸色吃饭。民主与吃饭关系,就是让人有尊严地吃饭,而不是低眉顺眼地吃饭。

民主的权力控制于社会,掌权和用权的官员必须听命于民众的意愿。他们无法用自己的身份来戏弄和欺压社会大众。在民主制度中,社会大众无论贫富都是挺胸抬头,端碗吃饭。即便无家可归者吃起饭来也是不卑不亢。

专制体制,当官的牢牢控制权力,同时敲骨吸髓地盘剥民众。这点,中共就是专制社会的样板。独裁者视自己为家长,所以才有习近平所说的“吃共产党的饭”一说;也才有大陆官员动不动说的,“你吃共产党的、喝共产党的”……,云云。那样的体制下,一个一分钱财富也不创造的专制集团,其全部开销全部来自民脂民膏,却骑在十几亿民众头上,欺压他们、蹂躏他们,却颠倒黑白,硬说自己“养活了民众”。

刘青:与中共关系匪浅,郭台铭大陆风生水起

刘青说,郭台铭是在台湾政治胶着之时出现的。觉得他的出现可能是别有用心。郭台铭在大陆经商获得巨大成功实际上是受到特殊待遇,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大陆混得风生水起。香港一些很有权势的巨富,虽然跟共产党关系非常不一般,却往往不堪重负。

霍英东作为大陆政协副主席,在大陆投资却蒙受损失,因为被中共官员玩弄鼓掌;赫赫有名的香港首富李嘉诚,逃离大陆时说,是被大陆欲壑难填官员的敲诈勒索所逼。

与此相反,郭台铭不仅在大陆混得财源滚滚,而且即便遭遇员工自杀潮之后,仍然能够风平浪静地过关,这是他和中共的关系所决定的。

责任编辑: 王笃若  来源:美国之音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9/0424/1279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