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董立文:赵紫阳“把资本主义找回来”受挫 中共再现发展困境

作者:
董立文指出,中国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把资本主义找回来」,而这种改革引起党内保守派的反对,当时有句话叫「一朝回到解放前」,批评这样的改革路线,完全抹煞中共过去30年的革命。另一方面,党内的激进派也批评改革不够进步,不够全面。

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30年前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受挫于六四。图为赵紫阳到天安门广场探望学生。(档案照片/美联社

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30年前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受挫于六四。学者董立文指出,失败的政改让中共失去党内改革的空间;如今,中美贸易战下,中国恐再度面临当年的发展困境。

今天是赵紫阳100岁冥诞,中央警察大学公共安全系教授、研究中国大陆政治的专家董立文日前接受中央社专访,在谈到赵紫阳的政治改革时,作上述表示。

董立文指出,中国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把资本主义找回来」,而这种改革引起党内保守派的反对,当时有句话叫「一朝回到解放前」,批评这样的改革路线,完全抹煞中共过去30年的革命。另一方面,党内的激进派也批评改革不够进步,不够全面。

面对左右两派的夹攻,董立文指出,邓小平一方面持续推动改革,另一方面也接连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清除精神污染」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政策原则,务求在左右之间保持平衡。

由于邓小平当年在党内的核心地位,保守派无法直接把矛头对准他,遂把目标转向他的左右手:胡耀邦和赵紫阳。

董立文表示,改革开放没有相应的法律和体制,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1985到1986年之间的「改革进城」(由农村进展到城市)阶段,引起相当大的混乱,并在1986年发生大规模的「八六学潮」,最终迫使时任中共总书记的胡耀邦下台。

1987年,已经担任中国国务院总理长达7年的赵紫阳接任总书记大位。董立文指出,赵紫阳是毛泽东死后,少数长期在任的中国国务院总理,而当时赵紫阳和幕僚们认识到,「政治向左、经济向右」的改革方式已经到了头,没有政治改革,就没有长足的经济发展。

因此,在邓小平幕后支持下,当年的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中,赵紫阳提出了政治改革议程。

董立文形容,十三大政治报告是中共「有史以来最开明的政治报告」,列明了党和企业、政府、军队、法律等​​四个层面的分离,大大限缩了共产党对各个层面的掌控。

但这样的做法,是将中共从一个全能主义的政党弱化为一般民主国家政党,因此,来自保守派的敌视,让政治改革寸步难行。

1989年6月,天安门学运在血腥镇压中收场,赵紫阳随后也被拔除总书记职位,开始了15年漫长的软禁生涯。董立文指出,「六四」是中国1980年代改革的缩影:经济改革持续混乱,政治改革跟不上脚步,这场浩劫的出现,几乎无可避免。

对于赵紫阳,董立文则以「悲剧人物」来形容:完全服膺于中共体制和邓小平,最终却反遭吞噬。董立文指出,从相关的回忆录来看,赵紫阳在六四期间虽然曾到广场探望学生,但多数时间坐困愁城,没有太多联系党内或学生、进行串连等政治动作,反倒像个无助的孩子,等待领袖邓小平的「一锤定音」。

董立文认为,若赵紫阳当初愿意多踏一步,诉诸群众,或许自己和中国的命运都会不一样。

六四之后,中国的经济改革持续进行,诉求「党政分开」的政治改革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是强调「党管一切」,不断强化党组织对各个层面的渗透。

董立文指出,这种作法不仅反映出中共高层对人民、甚至对党内的不信任;也让中国大陆几乎没有了民间社会的生存空间,而这一切,都和赵紫阳当年规划的政治改革渐行渐远。

此外,他也表示,这样的政治走向,让党内改革的声音逐渐消失,中国政治的未来,几乎只剩下「党管一切」和「推翻中共」两条路线,温和的中间路线已失去空间。而按照当前态势,一旦中共面临崩溃,恐怕也将拖累整个中国。

众声喧哗的改革年代已过,但对政治经济互动的辩论仍未停止。如果赵紫阳当年未竟的政治改革,是为了解决中共政体对经济发展的束缚,那如何解释六四之后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成长?

对此,董立文认为,是全球化救了中国。他说,六四之后,冷战终结,西方国家以世界贸易推动全球化进程,而受惠于全球化之下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中国的经济才得以摆脱困境。

但他指出,中美贸易战中,若美国决心封阻中国参与全球化,而中国主政者又持续介入、扼杀民营企业,则在内外交逼下,中国经济恐怕又将陷入30年前赵紫阳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他说,在习近平治下,推动政治改革的机会微乎其微,中共该如何面对发展困境,仍是悬而未决的难题。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中央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9/1018/1357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