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对比 > 正文

李可心:《纽约客》反思美国留学生接纳策略

作者:

中国海归官员占比下降

中国海归官员的占比变化,是另一个衡量美国开放学术大门给中国学生之后,能否促使中国政治改革的指标。中国综合性周报《南方周末》曾在2014年针对海归官员做过一项调查。调查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多达三百多万人,毕业后归国的有一百多万,且比例逐年升高,然而中国海归官员的数量却有下降的趋势。

虽然中国国家公务员招考,对海归并没有限制,然而大多数的海归回国后,却会优先选择私人企业,毕竟在国外念书花了那么多钱,回国做基层官员,薪水微薄,太不划算了!另外,很多中国公务员的岗位,都会要求报名者必须是中共党员,使得许多海归望而却步。一位中共中央统战部的干部表示,在统战部干部里,基本没有海归,“因为我们这里全部是中共党员。”现实的原因,使得赴美的中国留学生难以进入政府体制,更无法推动任何改革,一道道高墙也让中国政府听不到一丝为自由呐喊的声音。

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未来政策

美国的梦碎是否会让他们因此降低中国留学生的签证数量?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根据统计,2017至2018年,中国学生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33.2%,几近三分之一,超过36万人,是九年前的三倍之多。如此庞大的数量,不难看出美国教育学院的收入,大大仰赖着中国留学生,他们带起的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从美国东西岸林立的手摇饮料店,就可见一斑。中国留学生与美国学府之间的经济挂钩,使得美国政府难以对中国学生做任何过大的抵制动作,再者,身为一个高喊自由主义、言论自由的国家,因为留学生拥有不同思想而做抵制,也实在说不过去。

负责教育与文化事务的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罗伊斯(Marie Royce)在七月时表示,美国仍旧欢迎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然而罗伊斯也提出,大学机构需要更努力地协助中国学生融入当地群体,尤其是那些沈浸在中国共产党宣传泡沫中的学生们。不过就笔者观察,这是有难度的,一个很简单实际的理由是:和自己有着相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起来,就是比较轻松、自在,容易以此为渠道接收讯息、形塑认知。此外,种族间的文化差异常常会导致对特定种族的排斥甚至差异化对待(discrimination),也就是如俗称的“歧视”,这是几乎所有身为异乡游子的留学生都曾面临的困境。因此,要用行政资源与手段推动大学机构帮助留学生“在地化”,甚至要改变他们的思想或接收资讯的习惯,恐怕难有成效。

惠妮休斯顿的经典老歌Greatest Love of All(最伟大的爱)第一句唱着“I believe the children are our future. Teach them well and let them lead the way(我相信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好好地教育他们,让他们引领未来道路)”这句话刻画着许多美国政、学界人士的信念,相信教育能够带来改变,但《纽约客》的报导打破了他们的美梦。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或许一个人的思想,更多是受到媒体的影响。美国政、学界已逐渐意识到,一厢情愿地相信透过软实力(Soft Power)推动中国政府改革,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尤其在这个习近平时代更是难上加难。

(下):对中国媒体来说,“新闻”和“内容”是同一件事

今年8月19日,美国《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发表了一篇特稿,名为《一个让在美中国留学生获取新闻的“后真相”出版物(The“Post-Truth” Publication Where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Get Their News)》,探讨在地留学生媒体如何塑造国际学生的民族主义。

《纽约客》的特稿指出,《北美留学生日报》这个拥有百万订阅的自媒体,创立初衷是希望提供留学生们出门在外、校园生活的种种资讯,但自2016年美国大选后,《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报导内容逐渐富含高度的民族主义言论,有意带动言论风向。报导更揭露出《北美留学生日报》的内部祕辛,其中包括如何产制不实的文章、该报的编辑和作者又以怎样的观念处理新闻。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9/1114/1369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