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武汉封城一星期 市民生活艰难心感绝望

武汉封城一个星期,除疫情受到外界持续关注外,武汉市民的生活到底怎样?他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大纪元采访了三位当地市民,让您了解当下武汉的现况。

“政府根本没有把老百姓当人”

自1月23日武汉封城至今已有一个星期,中共媒体天天高调宣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援助物资源源不断送进武汉,疫区物资供应充足。

“政府说物资供应充足,但都要老百姓自己掏钱,现在物价比平常更高,根本没有生活保障,再过半个月,有人可能就没钱吃饭了,生活会艰难。”武汉市民高先生说。

高先生对大纪元表示,近几年经济不好,武汉很多人下岗失业,靠打零工生活,因此,不是每个家庭都有余粮,绝大部分老百姓都是穷人。而官方在封城前没有考虑给予老百姓基本的生活保障。

“以我老百姓的视角来看,政府从头都没有说如何保障老百姓正常生活,现在,老百姓生活成本提高,出行成本提高,大家都愿意自行隔离,但所有的生活用品、消费品的物价指数都上涨不得了,政府收了老百姓的税,还要老百姓听它的话,然后还要老百姓自己掏钱去面对大灾大疫,这是不对等的。”

“很多老百姓受政府洗脑几十年,心中还很愚昧,说政府会安排的,他没想到一个关键问题,已经封城几天了,政府提供的所谓物质保障都是让你花钱去买,没有提供免费的,而且是高消费的。我大年三十去买了4根猪排,两斤二两,120元,这样下去我们怎么生活。”

“还有,国内外的援助、免费提供的物资,到这边来后都要钱买,而且,我们到现在都没看到救援物质。”

高先生表示,政府在宣布封城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所有的费用由政府买单、老百姓的医疗费用由政府买单,“这才是真正的政府,而现在的做法是,政府根本没有把老百姓当人,还打压所谓的谣言者,政治打压比瘟疫更可怕、更寒心。”

据大陆媒体报导,1月29日,山东潍坊寿光向湖北武汉捐赠350吨蔬菜。报导说,销售所得将捐给红十字会

“心里真的感到很绝望”

大陆媒体29日报导,湖北黄冈一村民因疑似武汉肺炎被隔离,其家中17岁的脑瘫儿子被怀疑是饿死、冻死在家里。

“我也很担心我的父亲。”武汉市民潘先生对大纪元说。

潘先生表示,他自己的家住在江北,他父亲一个人独居在江南,“我父亲86岁了,我跟他说,要坚持住,现在封城封区,想去看他都没有车能去,给社区打电话,回复说,车不能跨区。刚才我还电话给我父亲,但没人接听,让我很担心。”

谈到目前的现况,潘先生说,现在日子过的很难受,“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正常生活,给我们的感觉是被困在这里自生自灭,如果持续时间长,精神会不会崩溃、精神病,想不通的会不会得抑郁病,最后自我了断。”

“行政下令封城就是限制我们正常生活,跟戒严没什么区别。我父亲说,60年代的时候,民兵就是在村头站岗,结果就是村里死了很多人,不知道现在我们会不会这样的死,心里真的感到很绝望。”

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不能每天坐在家里,坐吃山空,我们是打短工的,吃上顿没下顿的,也没有什么积蓄可以长期下去,再过两天就没钱了,那怎么办。还有那些特困户、吃低保的、那些失业人员怎么办、怎么生活,政府有没有考虑,而且,像我这样的家庭有几百万人,不能在家坐以待毙呀。”

谈到援助物资及供应情况,潘先生说,现在所有援助的物资都去政府那里了,“他们也没有把物资分给小区的市民,我们现在什么都没分到,而且,捐给医院的物资,包括口罩都是要向病人收钱的,你在医院没带口罩也不会免费发给你。”

“至于食品,青菜供应不上,没有青菜吃,超市的白菜都卖到30多块钱一颗,荷兰豆接近20元一斤,这样下去,我们都不知道能活多久。”

潘先生说,现在政府把感染病人分流到社区看病,“我们小区刚死了个人,不知道是怎么死的,说没有确诊是武汉肺炎,医院要多少钱给了,治不治得好,钱先收走了。只有确诊后,政府才给钱,现在死了的人很多都是疑似病人,国家、政府一分钱都没给就进了火葬场,人财两空。”

“我前两天也去了趟医院,感觉那里很恐慌、很压抑,特别是政府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大家很害怕,很恐惧。”潘先生说。

“说生活物资短缺就是想故意涨价”

对物质供应方面,武汉市民俞女士对大纪元表示,现在最紧缺的是医用防护物资,而其它物资是不会紧缺的。

“每年过年政府都有物资储备,武汉市有1400多万人,疫情公布前,武汉市已离开了500万人,剩下900多万人来用1400多万人的物质储备,肯定是够的,而且今年人数是只出不进,物质应该是很充足,说物资短缺,就是想故意涨价。”

俞女士表示,现在疫情严重的程度有多大很难说,关键在于新闻没有放开,官方一直打压网上所谓的造谣者,“说别人是谣言,自己新闻又不自由,那怎么办。”

“最关键是死亡的真实信息应该公布,现在人心都是惶惶的,心里都在害怕。”俞女士说。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131/1403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