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武文建:方方日记封笔了 我来盖棺定论 请别惊讶

作者:
一些极左人士攻击方方日记也在客观上是给她造势,虽然主观上他们没有这么想,况且又得到多人撰文表示支持方方。人一但成为热点,大家都喜欢追捧,无论批评还是反对。极左人士对方方的批评完全是垃圾不值得一提,有了他们的诬陷与攻击,也是日记火爆的条件之一,起到推波助澜或火上浇油的作用。

作家方方的日记封笔了,持续2个月,每天一篇共计60篇,不容易。试着说说我的浅显看法,仁者见仁。

方方日记为何的火爆,一直对此现象感兴趣。首先,日记文笔一般,由于仓促,没有发挥出她的精华。定位是“日记”,当然也不能过多要求。

日记的火爆在于大家都在关注疫情,又在阴影中笼罩,她人在武汉,试图从她日记里获得点与官方有别的消息。整体看,没有特别消息,基本都是在官方能容忍的框架下行文。

前段时间大家都恐惧在家宅着,网上阅读消息的人次比以往要多的多,我在微博能体会出来。许多人没有微博只能看微信,通过阅读方方日记了解些武汉的消息。实话实说,她的消息无论从力度与广度看,不如微博更丰富。

之前许多人并不知道方方是谁,阅读她的日记多了逐渐会产生感情,尤其是武汉人,文字不长又不费时间,看看也挺好。

发表她日记的公众号取消了打赏功能,这也是大家喜欢转手之劳的理由。如果当初有打赏功能,会收获许多打赏,但会遭到指责,流量会减少。

一些极左人士攻击方方日记也在客观上是给她造势,虽然主观上他们没有这么想,况且又得到多人撰文表示支持方方。人一但成为热点,大家都喜欢追捧,无论批评还是反对。

极左人士对方方的批评完全是垃圾不值得一提,有了他们的诬陷与攻击,也是日记火爆的条件之一,起到推波助澜或火上浇油的作用。

2。

中国的所谓一些公知许多是极左人士给托起来的,他们喜欢把具有自由倾向的人当成公知,知识分子们也乐意被这样称呼。

许多人出于对极左人士的反感,所以更加地推崇这些公知,甚至一厢情愿地赋予他们各种想象。其实中国真正的公知许多人不知道,他们也很难在大陆活跃,上个微博都存活不长。久而久之,山中无老虎,人们只能拿猴子当霸王了。

我并没有贬低自由知识分子的意思,也丝毫没有抹杀他们的公共成绩与付出,但比起更多的猛烈和深度者,至少从生活命运的角度对比,依靠体制生活的知识分子要小资许多----书斋里喝着咖啡,优雅地谈谈民.主和关注些社会毕竟也能赢得掌声,欧美许多左派知识分子也都如此。

极左人士把方方当成犯罪分子,诬陷她攻击政.府等大帽子,我当然反对!这是无稽之谈,简直是扯蛋,也是加冕太重。但一些人把方方捧成孤胆英雄,这同样是扯蛋。评判事物要衡量对比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事实,而不是局限在个体狭隘的空间中。

有些指责方方的硬伤也是值得思考,如方方日记写,武汉连续清零,很好。有人说这是背书,有人说方方在武汉,真实情况是这样么?

大陆许多知识分子的批评基本停留在痛批极左思潮的层面,再往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就不敢越雷池一步了,方方也没免俗。

如果说方方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标杆与楷模,这种赞美跟方方没关系,只能是中国和知识分子与民众的悲哀。我并没有否定和贬低方方的意思。

3。

从方方一生的阅历看,30年来中国众多社会事件或weiquan,除了这次武汉疫情,似乎她都没在场,微博帮民间呼声转发微乎其微。

即使武汉在场也匮乏雨果那种“我抗yi”之气概,而是策略地不失分寸地指责。把方方捧为社会良心,她也承受不了担当之重,如同钟南山先生。

再次声明,我绝无贬低方方之意,我对方方一直是尊重的。我朋友现旅居德国的作家廖yi武,80年代在武汉上作家大专班就是方方推荐的,只不过老廖学了三个月被开除了。应该是这样的,我一直是这样的记忆,方方推荐老廖,如果记忆错了,抱歉。

许多人把方方捧成一个很高的位置,那么就要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对吧?而不是一厢情愿。一个公民社会,要有公正、理性和批评的素质。如果不容置疑,那么与文革时期何异?

郁闷的疫情期间,不得不承认,方方日记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说是网红不过分,各种原因的综合加上她本人审时度势的聪明与分寸和辛苦,他人也无法复制。

编剧六六去武汉蹭个热点,恶心了一片人,被网友一通臭骂,本人也很是痛批了她。我的朋友同是女性的教授艾晓明和郭于华老师就很难发出文章,许多人也一样。

如果把方方日记说成是记录苦难的历史,这就如同岁月静好眼里的诗与远方了,武汉的惨烈与悲情相信一些人多少了解一些。方方日记当然有价值,对历史起到参考作用。

综上所述,是本人一家之言,仅给大家提供参考和一道视野。我也清楚,方方粉不喜欢这篇文字,极左人士估计又得私信骂我了。

说话,就要内心的真实表白,不用藏着掖着,我就如此。

-2020.3.26.

责任编辑: 江一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330/1429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