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个是我见尤怜的孤傲、清雅小女子,另一个是才华异禀、充满热情的文艺男儿,他们的爱情世界纯净、美好,但他们又都太自我,没有懂得包容和迁就,爱情纵有遗憾,但两人却都付出了最美的青春。
好演员并不是一定要戏路宽广,可以驾驭各种类型的角色,有的演员倾其所有才华与心力,把灵魂都注入到一个角色里,这样的演员同样优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难得,陈晓旭就是这样一个一生活在“林黛玉”里的优秀演员,似乎冥冥中注定了她就是“林黛玉”,她的今生仿佛在为几百年前书中那个林黛玉在救赎,又好似她犹如雪芹先生忘我构思剧情时,笔尖轻轻落下的点墨,一刹那的搅动了这个污浊尘的固步自封。
芭蕾梦碎
陈晓旭1965年生于辽宁鞍山,一个靠钢铁闻名于世的城市,却出生了一个犹如风中柳絮的柔弱女子。这一年毕彦君正在上小学,从小就多才多艺,更是成为班里的活跃分子。陈晓旭的父亲是鞍山京剧团的导演,母亲则是学员班教师,浓烈的艺术氛围,培养了陈晓旭独特的艺术气质。但对于京剧,她则提不起兴趣,她更喜欢柔美的芭蕾,因为芭蕾可以展现女人优雅的全部。父母拗不过她,所以从10岁开始,陈晓旭便沉浸在自己的芭蕾世界。
而此时的毕彦君已经进入了鞍山市话剧团,成了一名话剧演员,虽然都是一些龙套的角色,却培养了他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他勤奋、善于观察,努力从前辈身上汲取着艺术的营养和对于表演的审美,这一干就是11年。
陈晓旭是极具芭蕾天分的,当时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她在学校,乃至全市的舞台上的身影,她热爱舞蹈,唯有在舞蹈中,她可以驻足在自己的世界,没人打扰,让她独享那份优雅与纯粹。陈晓旭学校到家里有一条很长的马路,那条马路是她日常的舞台。
"在许多寂静的早上,我一路跳着舞步去上学。那时我梦想着进省里最出色的芭蕾学校。经过两年学习,我开始了试演。"
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服饰和装扮都非常的保守和统一,但陈晓旭是那种天生与众不同的人,她也喜欢自己的与众不同。就算是扎辫子她也要别出心裁,让自己彰显一份别致的美。那时候学校经常要安排学生到农场劳动,但"诡计多端"的陈晓旭总是千方百计的找理由逃避,而有更多时间去跳舞。因此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对她意见很大,认为她懒惰和矫气。
陈晓旭说:“这一点也成为我终生需要克服的习气。”
但却没有人看到她练习芭蕾时的吃苦和用心,她12岁就可以做到“白毛女倒踢紫金冠”的高难度动作,这既是天赋更是后天的用功。但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不公,虽然陈晓旭高分通过了所有的专业审核,但却因为"政审"没有通过,而被学校拒绝录取。这对于当时敏感、纯净的陈晓旭而言,无法理解,更感到迷茫。
陈晓旭说:“现在回头看,我非常感恩这位写评语的老师。她是第一个教我审视自己的人,如果没有那一次的挫折,我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别样的青梅竹马
“芭蕾路”走不通,但漂亮充满艺术气息的陈晓旭干不了别的,于是她进入了鞍山杂技团,一方面练习基本功,也凭借着出色的形象担任报幕员。但经历短暂的时光后,进入了毕彦君所在的鞍山话剧团,开始担任一些配角演出。
这一年陈晓旭13岁,毕彦君23岁,说是青梅竹马是有点勉强,但总算经历各自的青葱岁月。漂亮、气质出众的陈晓旭给毕彦君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这个阳光帅气的大哥哥,也让陈晓旭倍感温暖。
五年后,努力上进的毕彦君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两个人的感情也突飞猛进,情窦初开的陈晓旭,已经对这位处处关心自己的大哥哥,产生了别样的感情,但很快两人就不得不面临分离。
一生黛玉
一对儿热恋中的年轻人每日书信传情,以表达彼此的相思,直到有一天陈晓旭从《夜幕下的哈尔滨》作者陈屿处得知中央电视台要拍《红楼梦》,所有主要角色都采取海选的办法选取。这让身在话剧团,多年来演技不断进步的陈晓旭动了心。从小酷爱读书,并且在14岁就发表诗作《我是一朵柳絮》的陈晓旭,对林黛玉更是一直情有独钟,认为她就是对自己的另一种解读。但天生性格淡然,甚至有些唯唯诺诺的陈晓旭却极度缺乏自信。
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远在上海读书的毕彦君,多年的相处,一下子毕彦君就猜到了陈晓旭的心思。她只是需要自己给她一分勇气,一分中肯的意见。多年来培养的敏锐的洞察力和艺术欣赏水准,更重要对于陈晓旭的了解,让毕彦君确定陈晓旭就是林黛玉的不二人选。
陈晓旭对于毕彦君是崇拜的,多年来男友的进步,她看在眼里,对于毕彦君的鼓励,她非常看重,也坚定了自己争取这个角色的决心。随即她给导演王扶林寄去了一封至情至性的自荐信,那里面有自己对于林黛玉的解读,同时还附带一张自己的照片,照片背面则是自己14岁时发表的小诗。
王扶林一直坚持林黛玉这个角色应该有诗人的气质,看到陈晓旭的自荐信,王扶林敏锐的察觉到自己要找的人就是陈晓旭。随即立即安排陈晓旭来京面试,见到真人,王扶林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就这样林黛玉一角注定非陈晓旭莫属。
陈晓旭回忆说:"我不觉得我能演林黛玉是因为我长得美,或是演技好,只是我的性格和气质与她很像。"
就这样陈晓旭进入了《红楼梦》剧组,这一待就是三年,期间与毕彦君只能继续书信传情,而毕彦君在陈晓旭进组的第二年回到了鞍山话剧团,经过上海戏剧学院的镀金,也让毕彦君的演艺之路变得更顺畅,转年他就参演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直奉大战》。
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拍摄,一代经典《红楼梦》火爆播出,一下子包括陈晓旭在内的所有演员,都红了起来,但在当时对于这部剧,批评声音还是有很多,尤其学术界更是给了很低的评价。
陈晓旭回应说:"坦率地说,我不能够对我所扮演的林黛玉作出一个完整的结论,因为观众在收看到我表演的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于这样一个具有相当高意境的,与相当高审美价值的人物的理解,不能不因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欣赏品味而有所差异。"
直到电影版《红楼梦》上映后,人们才发现剧版《红楼梦》的用心,而学术界也开始正视这部作品,积极的评价也多了起来。但无论如何陈晓旭则是实打实的红了,对于这个角色毫不夸张的说,她倾注了自己所有的情感和心血,“林黛玉”已经深深融入到她的血液里。
婚姻之殇
拍摄完《红楼梦》没多久,陈晓旭就和毕彦君走入了婚姻殿堂,常年来两个人的异地相思,让两个人迫不及待的想要厮守在一起。但异地的相思是美好的、充满想象力的,而婚姻却是现实的、冷酷的,这让两个人都对婚姻产生了失望。
结婚后两人受生活所迫,需要不断搬家,更是在日常相处中口角不断。陈晓旭似乎很难从林黛玉的角色中抽离出来,她想要一个完美的丈夫,完美的婚姻。她整日多愁善感,她喜欢毕彦君可以懂自己,能够不用自己言说,对方就能猜出自己的心思,而她发现,自己对于丈夫的崇拜正在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不满与埋怨。而此时的毕彦君已经是个三十多岁,心智成熟,生活压力巨大的男人,他需要的是妻子的理解与宽慰,但陈晓旭的猜忌和无理取闹,却让他身心俱疲。
陈晓旭回忆说:"婚姻应该是非常严肃的。我自己呢,是因为拍摄完《红楼梦》之后,真的有了家庭的生活,才发现很多的东西,是大家相互以前没有发现而不能适应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性格,我自己那个时候的性格,棱角太多吧,不能包容别人,并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然后很难相处,实际上我演林黛玉的时候,我的性格很像林黛玉。"
很显然陈晓旭一直活在林黛玉的世界,无法或者不愿意抽离自己,这样敏感、类似神经质的挑剔,恐怕是任何一个男人都无法容忍的,毕彦君也不例外。很快两人就越发觉得他们的婚姻是一个错误,而两个人都很难为对方改变,最终在经过深入的沟通后,两人选择了分手。
分开的两人后来也各自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毕彦君更是在事业上发展的愈发顺利,凭借着自己扎实的演技,宽广的戏路,让他成为各类热门电视剧的常客。陈晓旭则完全走向了不同的命运,在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的郝彤,因为电影《黑葡萄》擦出火花后,两人在2001宣布结婚,但婚后的陈晓旭并不如意,随即更是笃信佛学,并在结婚6年后选择出家。生活的磨难远没有放过看破红尘的她,在2006年她被查出患上乳腺癌,一年后“一代芳华”陈晓旭香消玉损,享年41岁。
陈晓旭的一生或许从未从林黛玉身上抽离出来,又或许她就是林黛玉在今生的投射,她淡然、忧伤,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一个角色,这样的演员或许我们再也不会见到。去世后,按照她的遗愿,亲属把她多年经商所得遗产共计5000万元,全部捐出成立"陈晓旭慈善基金会",用于教育、医疗和其他慈善事业。
正犹如她恬静、淡然的性格,择一尘不染的离开,留给着芳华世界,一个让人永远铭记的名字:陈晓旭。不,或者我们该叫她“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