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百病由心生 真正的治病 是从内心开始

生病了,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去看医生。但是,医生真的能治得好我们的疾病吗?事实证明还有很多疾病是医学解决不了的。

有人会说,医学都没有希望了,怎么可能会还有其他的治疗法。有办法吗?有,当然有。但绝对不是普通医学办法,而是更高层次的治疗。

一切病先是“神”病

中医认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后是气病,再到血病,最后才到什么呢?形病。

疾病先从生命无形的部分,即从精神、信息的层面开始出问题;第二个阶段,到气的部分,能量格局和运行规律发生紊乱;第三个阶段,到有形的疾病层面。

很多人的病,其源头是某种很大的烦恼,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他们无法解决的困惑。很多时候,病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澄清、解决。

为什么儒、释、道这么重视“惭愧”、“反省”、“忏悔”,先得觉察到自己错了,才有“知非即离”的可能。

心念一转,神气也就转了,生命列车的方向也转了。

当一个人的身体有大病的时候,已经是生命列车的方向错了很久了。

但有一点一定要记得,信念随时有机会转回,信念一转,神气随时有机会修正。

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内心状态、身心感受无知无觉,却指望通过吃一把绿豆、几根虫草就能改变很多。这个对简单轻灵的小鸡、小鸟还行,我们这么大、身心这么复杂的人,要靠它来改变,不那么容易。

除非你是非常干净的肉体、非常清净的心灵,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否则,一把绿豆是调不动你的,一包汤药也不太容易做到。

黄帝内经》里有一段对话:“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黄帝问岐伯,当一个人形体破败了,气血也耗干了,治疗就很难见效,这是为什么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

病人的神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医生也没有办法调动了。

黄帝接着问:什么是神不使呢?

岐伯回答:“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这段话大家慢慢玩味,为什么现在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好治,可以从这里找原因。

一切的源头,在于无形的思想、精神,然后才有了能量,然后才化生为物质。

所有的病,或者说这个世界的开始,都是这么来的。

养生就是调柔身心

《黄帝内经》对养生和养神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恬淡虚无”,接近道家、佛家成就者的状态。

“恬”是安静、安然的意思,带着放松的、微微的甜美。

而电视剧里常见的大喜大悲是相对偏执、失中、失守的状态,不是一个平常的中和状态。

这个“恬”如果换成“甜”,即“甘”的意思,中药有一个原则叫做“甘以缓之”,意思是所有的药,只要是甜的,比如甘草,就能让人的精神、身体的运转,包括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及态度柔和、缓和起来。

现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缓”。

比如:神经衰弱、焦虑症、躁郁综合征等,都是这个时代常见的,其实是大家陷入了一种太快、太急了的精神心理生活状态。

太急了,神就飘在外面,气机也浮动不定,既紧且乱,生理功能也就跟着失调了。

“淡”是什么意思呢?“不那么在意,无可无不可,都可以。”于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间,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而不是有所期待,执着于目标,也没有想要控制局面。

所求所想的少一点,有为的习性轻一点。

佛法常说“自净其意”,儒家讲“思无邪”,道家说“为道日损”,都在讲要简单一些,朴素一些。

对身体差的人,我有个建议:不要学得太多太杂。

现在不少人身心疲惫,但学习热情很高,什么中医、国学、身心灵样样都不放过。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是意,意最好不要动得太多。当身体弱的时候,神气是不容易收住的。

从中医养生,从道家、佛家来说,修心都是第一位的,因为那个时候你的身体像电子天平一样敏感,一个想法涌动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南怀瑾老师的书里常常提到,打坐坐到比较细微的时候,你的一个念头,身体都会有变化,都会有感觉,那个时候自然就不敢乱动念了。乱想乱看就会不舒服。

慈悲是长寿的秘方

前些年有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天,我心里觉得烦闷,就独自一个人在医院散步,路过病房时,我看见许多病人脸上那或痛苦或呆滞或绝望的表情,恻隐之心便油然而生。

令人惊奇的是,有了恻隐之心后,不知不觉,自己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非常平静,气血无比畅通,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黄帝内经》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人完全可以从喜、怒、忧、思、悲、恐、惊中走出来,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个层次就是慈悲。有了慈悲之心,人便能超越七情,真正拥有心平气和的心境。

人可以没有多少钱财,没有多高地位,没有多大名声,但他一定要有慈悲之心,人生真正的幸福和健康不取决于钱财和名声,只取决于你的心境。

以情制情,你得到的无非是另一种情;以欲望来满足欲望,你得到的是更大的欲望。

人生以钱财地位和名声为目的,那么,人就会整日生活在兴奋、忧虑、恐惧和悲伤当中。没成功时,有无数忧愁和抱怨,为吃忧愁,为穿忧愁,为房忧愁,然后便会陷入没完没了的抱怨之中;成功时,又会兴奋过度,得意忘形;等到功成名就,人又会充满恐惧、焦虑,怕失去地位,怕失去财产,怕生病,怕老,怕死。

人真的很可怜,总是屈服于自己的欲望,深陷七情的泥潭。

人要从七情中解脱出来,就必须有一颗慈悲之心。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变得宽容;人一宽容,气就不会郁滞;气不郁滞,血就畅通。所以,心宽一寸,病退一丈。

宽恕是一味良药,宽恕别人,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别人,而恰恰是自己。因为你在宽恕别人的同时,也就敞开了自己的心灵。心灵一敞开,愤怒、怨恨和恐惧就会悄悄溜走,你的内心没有了郁滞,气血也就畅通了。所以,宽容的人容易健康长寿,而凡事斤斤计较之人往往福薄。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医学科普袁大夫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428/1443285.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