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太过听话、懂事、顺从的孩子 让一生都成为了牵绊

中国人很喜欢用“听话”来夸赞一个孩子。好像听话顺从,是一个孩子所拥有最好的品德。

但在成人世界的语境中,“听话”似乎又成为了一种贬义词。

说一个人“听话”,背后的含义是这个人,生活平庸、毫无创造力、性格温吞,或许还有内心压抑。

那些从小听话的孩子,长大以后到底都经历着什么样的人生?

我采访了一个曾经“听话”的孩子。

下面是她的故事

首先,那些过于听话、懂事的孩子,其实是对父母权威盲目的顺从。

在童年早期,我们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是非判断观,因此,听从父母的意见是对我们的行为具有指导性。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会对我们行为的好坏进行评价,潜移默化中强化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与思想态度。

但是,父母并不总是对的,盲目的顺从父母,只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甚至错过那些本来"对"的事情。

而父母出于对子女的关心,为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人生规划提供大量的建议,甚至完全掌控孩子的人生。

对于那些过于听话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会反驳自己父母的建议,只会按部就班的去尽力满足父母的期待。

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会突然发现,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但是,由于他们太“听话”、太“懂事”了,也就不会去违背父母的意愿,只能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压抑起来,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

然而长期的压抑只会加剧他们的心理压力,并产生大量消极的情绪。对于那些不知道如何排解压抑感的人来说,他们很可能患上抑郁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

久而久之,这种听话、懂事不仅出现在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中,还会投射到他们人际交往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权威的顺从,例如对于老师、领导,甚至是那些拥有老好人形象的同事面前。

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意拒绝别人,即便对方提出的请求不合理,他们也会勉为其难的尽力迎合,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当自己的意愿与外在的行为矛盾的时候,就会形成心理学上所说的"认知失调"。

他们会无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难以表现出真实的自我,仿佛一辈子都戴着面具生活。可想而知,这样的人生是很累的,是充满着压抑的情绪,与自我怀疑的困惑。

1、鼓励孩子说“不”

要使孩子有主见,必须破除孩子对权威的迷信。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说不”游戏,家长有意出错,让孩子挑出错误的地方。比如,家长说:“桌子、椅子、床头柜、毛巾被都是可以用的东西,都是家具。”孩子说:“不对,毛巾被是可以用的东西,但不是家具。”告诉孩子,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有可能出错。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盲从别人,模仿别人了。

2、多用启发式话语激发孩子自主性

“明天去公园,你觉得需要准备些什么?”

“去超市,你想买什么?”

“现在是游戏时间,你想做什么游戏?”

“晚饭,你想吃些什么?”

“下午,我们一起玩游戏吧,你想玩什么呢?”

在保证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

孩子的自主选择可以涉及到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己选择穿哪件衣服,

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

自己选择周末的游戏活动

……

把买东西的选择权交给孩子,可以提前告诉他们一些购买的原则,包括价格和实用性等。

3、尊重孩子的爱好,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

有的家长面对孩子一会做做那个,一会试试这个的行为感到担忧,生怕孩子染上三心二意的毛病。殊不知,很多时候,越是干预、阻止,孩子就是越要做。

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相信孩子,告诉孩子,不管他做什么样的选择,爸爸妈妈都相信他。

4、给孩子发表鬼主意的机会

很多家长生怕孩子会走错路,习惯为孩子做决定,从来都不怎么征求孩子的意见。一旦孩子不遵从自己的意愿就会大加责备。

家长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给孩子自主表达的机会。

孩子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他们喜欢探索,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压制和给孩子制定规则。如果家长一直不允许孩子做这个、做那个,那么孩子最终可能会变成一个胆怯的懦弱者。

写在最后

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讲理,而不应该要求孩子一味地听话。

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获得身体和意志上的自由的权利。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去大胆迈出脚步追求自己的人生,去告别那个唯唯诺诺的老好人形象,不再压抑自我,做最真实的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要求孩子言听计从。过于听话等于盲从,孩子将失去自己的个性,失去独立的思考,今天被父母主宰,明天被别人主宰。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毛毛妈育儿经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508/1448251.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