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尹建莉发文怒批李玫瑾 两位育儿大咖的理论到底谁对谁错?

近日,育儿大咖尹建莉发表了一篇《李玫瑾教授讲育儿很火,但我不建议你再听了》的文章,认为李玫瑾的育儿经目的在于管教孩子、控制孩子、预防犯罪,乍一听挺有道理,仔细听会觉得毛骨悚然。

言论一出,瞬间引起轩然大波。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支持李玫瑾,觉得尹建莉言过其实,哗众取宠,伺机趁热度。

说出来不怕大家怼我,我是尹建莉的忠实粉丝,她的代表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我接触的第一本育儿书,对于尹建莉和李玫瑾的育儿分歧,其实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育儿理念争议。

一、尹建莉VS李玫瑾,一个是海水,一个是火焰

1、尹建莉提倡爱和自由,李玫瑾提倡严管擅诱。

虽然两人都认为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需要父母全身心的呵护。但尹建莉的出发点在于爱。她认为孩子需要安全感,父母就有责任无条件满足。李玫瑾的出发点在于控制。她认为3岁前无条件爱孩子,3岁以后才能控制孩子的行为。

2、尹建莉主张自然养育,李玫瑾注重适时干预。

孩子不爱吃饭,基本是家长喂多了、管多了,孩子对吃饭这件事情提不起兴趣。孩子爱打游戏,就让他打,打到他自己也不想打了,自然会好好学习。

2012年4月,国际自闭症日前后,尹建莉在自己的微博上发了几条关于自闭症的微博。大意是真正的自闭症少之又少,很多看似患病的孩子不过是被家长的错误方式影响下的牺牲品。

此言一出,一时也被网友口诛笔伐,认为这个被全世界都认可的疾病,到了她这个毫无医学背景的育儿专家口中,居然被重新定了性。

李玫瑾作为犯罪心理学教授,注重从小干预孩子的不良倾向,对于可能出现的错误行为进行及时干预,防止以后发展成为更大的问题。

3、尹建莉更受孩子喜爱,李玫瑾备受家长推崇。

从养育风格来看,尹建莉温柔、包容,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常常选择顺其自然、顺势而为的方法,是典型的孩子视角。

李玫瑾犀利、理性,对怎么更好地控制孩子、与孩子相处方法多多,立竿见影,所以备受家长推崇。

二、我是尹建莉的忠实粉丝,爱的教育当然没错,管教孩子也是必须

1、在爱和自由中长大的孩子,都畏手畏脚、受人欺负?

几天前,我和檬爸带三个孩子到小区里玩。电梯里,檬檬因为没有带滑板车下来玩而不开心。我耐心安慰她说:“没关系,一会儿奶奶就给你拿下来。”

她继续哭闹“我就要玩滑板车,我就要玩滑板车。”

我蹲下来跟她说,“妈妈知道你想玩滑板车,看到其他小朋友拿着滑板车,你也想玩。对吗?我现在带着弟弟,不方便上去拿,奶奶还有几分钟就下来了,耐心等待。”

她不依不挠,没有继续说话,还是一直哼哼唧唧,眼珠在眼眶里打转。一直到十几分钟后,滑板车拿下来了才停止。

想起女儿常常情绪不稳定,在外腼腆羞涩、被动、软弱,我一直坚信的育儿理念被突然摧毁。想起网友对尹建莉老师的抨击,我开始怀疑,难道我的教育方法真的出了问题?

2、被大声呵斥、严加管教的孩子,都自信开朗、大方从容?

到了小区,一个跟檬檬一般大的小男孩在水池边玩水。他的爸爸从背后走过来,在他肩膀上重重拍了几下,声音又大又凶“你叫别的小朋友不玩水,自己跑去玩什么?”

小男孩眼泪夺眶而出,大声哭了起来。但仅仅持续了不到一分钟,就跟着另一个小孩子高高兴兴地玩滑板车去了。

小男孩我认识,虽然父母对他比较严厉,但他常常带领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主动表演节目、找人聊天,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强,是个乐观、开朗、非常大方的孩子。

照理说,这位父亲,违背了爱和自由的教育原则。但孩子的表现,与我预期的刚好相反。难道,真的应了老人那句话:在家里被常被斥责的孩子,出去都天不怕地不怕;在家里被娇惯顺从的孩子,出去都大气不敢出一声?

3、爱和自由都应有边界,规则意识应从小建立。

孩子敏感、被动个性的形成,绝不是因为给与了过多的爱和自由,而是在爱和自由以外,缺少了界限和拒绝。

长期以来,这种爱和自由都表现在:只要你想要的,我都用尽全力满足你。只要你不想要的,我们都可以不去做。

孩子在无条件的爱里,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任何不能满足的需求,都可能让她情绪崩溃;任何没有接触过的场合,都与家里的氛围不一样,所以畏手畏脚,难以把控。

三、李玫瑾可能很厉害,但他的育儿方法我接受不了

虽然李玫瑾教授的育儿经被很多人奉为圣经,但她的育儿方法我真的接受不了。

1、3岁之前要亲自养育孩子,3岁以后才能便于控制。

如果一切爱的目的都是让孩子服从管教、好控制,对于生命个体而言,会不会太功利了一些?

2、看中的玩具不要马上买,要给孩子增加歉疚感。

孩子看中一个玩具时,第一次绝不要买给他,要骗他说妈妈不够钱,加几次班才能把钱攒够。这样他就知道了妈妈工作养家辛苦,金钱来之不易。

3、要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才会提高逆商。

尹建莉父母学堂有一则留言这样写道:超市一块钱的摇摇车,家长都在跟孩子较劲。3岁时想要芭比娃娃没人买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内心匮乏,报复性消费。

相反,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痛痛快快满足孩子,不谈任何条件,他绝不会18岁了还执着于8岁时想要的小汽车、洋娃娃,内心富足、情绪稳定。

四、育儿理论五花八门,要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有选择地批判性吸收

1、骇人听闻的恐惧实验:声名在外的理论可能裹着残忍的外衣

1920年,行为心理学创始人华生开始了他的恐惧实验,在8个月的婴儿小艾伯特身边放很多毛茸茸的小动物,如小白鼠、小兔子等,让小艾伯特喜欢上这些毛茸茸的动物。

有一天,他把一只小白鼠放在小艾伯特的身边,当艾伯特想要和小白鼠接触的时候,华生突然在他背后重击一根大铁棒,发出巨大刺耳的声音,当场吓得小艾伯特剧烈抽搐并哇哇大哭。反复几次试验之后,只要小白鼠出现在小艾伯特的身边,他就会立刻放声大哭并试图躲避。

在华生用其他动物实验几次之后,小艾伯特开始恐惧所有毛茸茸的东西,一看到就会立刻吓得瑟瑟发抖,放声哭泣。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和种族。”

华生的理论风靡美国,遭受巨大伤害的小艾尔伯特却在5岁就去世了。

写到这里我真想大声咒骂这个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让他也感受感受这种被训练的恐惧的滋味!!!

2、提倡孩子不哭了再去抱的,把孩子培养成了精神病

华生还提出了哭声免疫法,至今被一些不明争相的人推崇:

哭声免疫法,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哭的时候别去理他,不哭了再抱。靠剥夺孩子的安全感来换取孩子的好控制。

这位盛名之下的心理学家,自己的童年就是在冷漠和抑郁中度过的,所以创造了这种毫无情感可言的冷漠教育方式。

华生的大儿子,30岁自杀。他的小女儿,也多次染上心理疾病,企图自杀。

华生的外孙女在公开场合谈到自己的妈妈说:“她总是暴躁,沉默,经常酗酒,情绪不稳定,而且这种影响一直持续了下来。”

2、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

如果一个理念,长期坚持也没有起到好效果,要么是这个理论本身有错,要么是我们对理论的理解存在偏差、执行不到位。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毫无瑕疵。孩子在不同的阶段,需要的东西也截然不同。

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停下来,学习、反思、成长。在前人的经验积累中,在自己的不断摸索中,找到一套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檬妈结语:

这一篇文章,与其说是分析两位大咖的观点分歧,不如说是一次坦诚的自省。

孩子出现的问题,与育儿专家的针锋相对,突然警醒了我:育儿理论多如牛毛,基于每个孩子不同情况的独立思考,以及对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教育方法,都是值得长期探究的课题。

关于尹建莉和李玫瑾,你是怎么看待的呢?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你有什么感触深刻的体会?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檬妈育儿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608/146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