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一入夏至 便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期 但也要避免这5大误区

中医认为,冬季寒冷而潮湿,风寒湿邪侵入人体,易消耗体内阳气,引起经脉不通、气血不畅,导致肺、脾、肾、经络等发生反复难愈的病症,如咳嗽,哮喘、风湿、感冒、过敏等。

而夏季天气回暖,趁着自然的“温”“热”特性,如果借以温补阳气、散寒驱邪,经脉和气血都逐渐畅通,能一定程度上减轻疾病发作时的症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起到疾病预防的作用。

不过,在简单的“冬病夏治”四个字中,可是蕴含了很多学问的,有些大家“想当然”的常识,恰巧是“冬病夏治”的误区。

误区一:所有人都适合冬病夏治

真相:阴虚火旺者不适合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并不能包治百病,并且在讲究辨证论治的中医中,同一种疾病也会有不同的证型。

就拿咳喘来说,分寒痰犯肺型肺气虚损型阴液亏虚型等多种证型,其中寒痰犯肺型的咳喘比较适合冬病夏治的方法。

阴虚火旺型的患者,体内的阳气已经很重,若在此基础上还进行温补,不但不利于治疗,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新的危害。

误区二:夏治有效可不再继续治疗

真相:治疗半途而废或使病情加重

冬病夏治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方法,虽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真正的疗效只有到了冬天才可以看到,并不会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此外,冬病夏治所针对的疾病多为一些慢性病,治疗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即便到了冬天真的有了效果,也不要轻易见好就收,是否继续治疗还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对于很多顽固的慢性病,可能还需要连续坚持数个夏天,才能使病情稳定。

误区三:夏治可保冬病不发作

真相:夏治只是辅助,不可过于依赖

很多人认为,只要“冬病夏治”了,就可以避免冬季疾病的发作,从而轻视相关的治疗。

但实际上,冬病夏治只是针对慢性疾病的一种基本预防保健,并不能代替日常治疗,在此期间不能盲目减药、停药。同时,一些需要遵守的禁忌也不能松懈,在夏天应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尽量少吹空调,同时注意适度的锻炼

误区四:“冬病夏治”就是穴位敷贴

真相:敷贴不能单打独斗

在“冬病夏治”的过程中,“三伏贴”疗法会让不少人出现发泡反应。有人认为“三伏贴”发泡越多,疗效就越好,甚至觉得敷贴时间越长应该效果越好,似乎只有这样药物才能被更加充分地吸收。

敷贴时间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根据实际情况,一般5-8小时即可,患儿的敷贴时间一般比成人更短一些,因为孩子的皮肤娇嫩,不能敷贴时间太久。

如果皮肤已经起泡甚至出水,说明皮肤有破损,就不能再继续敷贴,应及时请医生处理,然后再确定接下来的冬病夏治方案。

目前冬病夏治存在许多误区。由于很多科普文章宣传冬病夏治的时候会突出“三伏贴”,因为穴位敷贴在三伏天很流行,所以很多患者就以为“冬病夏治”就是穴位敷贴。

甚至很多人会因此认为,正因为穴位敷贴很方便,敷贴穴位,就能治好病,所以才会选择冬病夏治。也有人以为穴位敷贴之后无需再吃药。殊不知,对于内寒重的人群,仅仅依靠“三伏贴”难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扶阳祛寒的治疗目的。

实际上,穴位敷贴仅仅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治疗方式,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单纯的穴位敷贴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结合中药内服等综合治疗,才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误区五:不分疾病盲目采用冬病夏治

真相:因人而异

由于冬病夏治有其特有的适用人群,且治疗过程中患者会有一些特有的感觉和症状表现,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疾病种类慎重选择这种治疗方法。否则不但不能治疗疾病,反而会由于过用助阳之品,耗伤阴液,引发其他疾病。

如果盲目采用冬病夏治,有时不仅达不到疗效,也许敷贴药物还会损伤皮肤,甚至引发皮肤溃烂、湿疹、咯血等热性病。如果用温性药物敷贴,反而会“火上浇油”,使病情加重。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中医呼吸科郭玉琴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627/1469996.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