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没看过石库门 都不敢说你去过上海

  你心中的上海,是什么味道的?

  也许是小资、腔调、繁华、老洋房,或是一句“侬晓得伐?”“阿拉上海宁”……

  在本地人心中,有一个名词能代表了整个上海的味道,它既是海派文化所蕴涵的根,也是上海弄堂文化的源。

  王安忆在《长恨歌》里写,它是壮观的景象,就像是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

  仔细一看,木框窗扇是细雕细作的,屋顶上的瓦也是细工细排的,水泥有些脱落了,露出了里头锈红色的砖。

  而在这之下的弄堂里,又是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

  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还有一副官邪的脸面。

  它又是感性的。

  这里有积着油垢的厨房后窗,地上的水漂着鱼鳞片和老菜叶,屋子里满是灶间的油烟气。而不远处的后弄,飞着夕阳里的一些尘埃。

  这里很日常,一条条一排排的里巷,有烟火和人气,也有满是人世间的情理。它们琐琐碎碎,却又能聚沙成塔。

  它一直卧虎藏龙于上海的各个角落。

  伫立于在上海闹市区之中难得的闲静之地,见证了上海的十里洋场和百年风华。

  它,就是上海的石库门建筑。

  01

  石库门,老上海人长大的地方

  每个老上海人,心里都有弄堂情节。

  作为上海本地最大的群居建筑,老上海人的童年,几乎都是从石库门老房子里头过来的。

  毕竟,这些自己打小长大的地方,有着最为地道的上海味道,这是毋庸置疑的。

 https://m1.aboluowang.com/uploadfile/2020/0719/20200719101434738.gif

  如果你走在上海的大街上,有可能会在拐角处看到一个个区别于旁边新式建筑的“老社区”。

  如果抬头看,门楣上还写着"某某里"。

  那它就一定是"石库门里弄"了,也就是上海人口中的弄堂。

  “里”,指的是群居、聚集的地方,“弄”,指的是建筑物间狭窄的通道。

  两个字连起来,就是由一条条小弄组成起来的住宅群。

  石库门的踪影,遍布在上海的中心城区各处。

  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是难以复制的奇迹,它是上海的标志,也是上海骨子里的“底色”。

  无数老上海人的生活记忆,就曾留在这一条条弄堂之中。

 alt=

  当走进石库门里,仿佛在时光倒流,如置身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

  仿佛能看见几十年前人们生活的踪影。

  石库门的弄堂口,基本都会有一家小得不能再小的老式烟酒店。

  老板大多数是个爷叔,店里开着个收音机,能不能听得清不重要,开着就对了。

  平时不忙的话,就悠闲地坐在躺椅上看看报纸,抽抽纸烟,眼角偶尔瞄一下进进出出的每个人。

  烟酒店里售卖的东西,和居民的日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只要是生活里头会用到的,这里应有尽有。

  小到小朋友最爱的零食、缝衣服用的针线、家里做饭用到的油盐酱醋,大到装修、修家电这些事,都能找爷叔来帮个忙。

  那时候爷叔的角色,像极了现在的小区物业管理处主任。

  再往弄堂里头走几步。

  左边是正在洗衣服、洗菜的主妇;晚饭过后,在门口,坐着竹椅在乘凉的一家老小;在家门口望着巷口丈夫归家身影的女子。

  右边的房子里,正在散发着正在做红烧肉的气味;新鲜水果和蔬菜切开的味道;洗好的被褥,晾好后散发的阵阵香气……

  与平日纸醉金迷的上海不同,这里有一个个熟悉的、真切的生活场景和日常味道。

  对老上海人来说,石库门是他们生活里离不开的油盐酱醋茶,是日常生活之中的安心之处。

  石库门的气质,有些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

  遵循着市井文化的观念,每个人都把握着适当的分寸感,中规中矩的过日子。墙外市井,墙内静谧。

  无论外头发生了什么事,里头的人依旧悠然自得的过着自己的生活。

  城城还想说的是,金宇澄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繁花》,近期已经由王家卫导演在上海开机拍摄了。

  讲了几十年前,曾经在上海石库门里那些生活、打拼的渺小的人们发生的故事。故事里,每个人都像是一簇花,上海就是由在这些小花,组成了如今繁花似锦的大都市。

  金宇澄还说,“王家卫给我看100张石库门照片,让我挑选出5张。我眼睛也看花了,这个好看,那个也好看。”

  而王家卫却说,“只能选出5张。”

  真酷。至于成片如何,咱们拭目以待吧。

责任编辑: 夏雨荷  来源:那一座城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719/1478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