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道德经:从“心念”处修行 才能看到人生不一样的风景

道德经:真正的快乐和环境无关,只和心有关。

真正的快乐和环境无关,和你所经历的事情以及你的人生所有的东西都无关,只和你的心有关。

一个真正能用心去控制外在环境的人才是智者,而反之,一个人如果让自己的心轻易的被外在的事物控制,那么他的人生会活得非常痛苦和嘈杂,这也是愚昧之人的常态。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天性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在悄然无声的环境中得到的宁静,不算是真正的宁静,只有从嘈杂喧闹的环境中得来的宁静,才是人类本性中真正静的境界;在快乐的地方得到的乐趣不能算是真快乐,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乐观的心情,这种快乐才是本性真正快乐的境界。

就好像很多世俗之人,将自己人生幸福的愉悦感,放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只有当物质完全填饱了自己的欲望时,他才会感觉到幸福和快乐。

但是遗憾的是,欲望只是无底线的深渊,当欲望没有填满的时候,他的人生便全是痛苦,而且物质在他人生发生的所有变化得失,都会惊扰了他的内心。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什么叫得宠受辱都使人担惊受怕呢,因为当得宠的人处于地位卑下的位置时,得宠会让他惊吓,失宠也会让他惊恐不安,所以宠辱都会让他担惊受怕。

当一个人重视外物的时候,那么外物的得失都会对他的人生产生影响,这就是一个人依赖外物的结局。

人生所有执念的东西都会成为人生的局限和禁锢,因为你把自己的意识和情感全放在一件事情上面,这件事情便能左右你的人生。

另外,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是整个人生的出发点。

内心的状态以及人生产生的某些念头,都是由内心的本源往外散发和影响的。

很多人提到修行,就会想到脱尘离俗的深山远林,但是当你的心不静的时候,即便外在身处深山远林之中,内心依然嘈杂。

想要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就要学会将自己向外求的心思转换为向内寻。

孔子有一个最喜爱的学生,孔子评价他的时候,说这样一句话,也流传了几千年: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个学生叫颜回,他家境贫寒,生活的艰苦程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但是他居陋室,三餐温饱都难以解决,却能自得其乐,就是因为他把自己快乐的方向转换为内心,而不是外物。

我们并不提倡不思进取的生活,而是告诉大家,当你的人生在某一个方向迷失的时候,换一种方式去生活,才会看到你之前的人生看不到的风景。

孟浩然有一首诗叫《过故人庄》,其中有这样一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是唐代颇有名气的文人,富有灵气,非常有文采,也是一个将志向由世俗转为诗意的人,他最初寄希望于仕途之中,但是仕途不顺,因为惹怒唐玄宗,后来感觉自己仕途生涯很难有大的发展,便选择隐居,将一切抛之于九霄云外,彻底脱离了世俗,忘情于大自然之中。

以山水为伴,以飞鸟为题,创造了众多意象万千的诗歌,给诗词历史添上了非常有色彩的一笔。

总有人将人生的价值和标准定在了世俗的物欲满足之上,但是人生真正的意义真的是在物质上面体现吗?

当一个人总在追求着世俗标准的理想生活时,不自觉的就会陷入可悲的圈子之中,只有跳出这种心态怪圈,才可以在闹中取静,在苦中作乐,不论人生遇到什么样的境遇,可以用坦然平和的态度去面对。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国学书舍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721/1479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