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心中最珍贵的宝贝,很多父母对孩子疼爱备至,恨不得把自己拥有的一切都献给孩子,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会尽一切可能去满足。
可是,父母也要知道,过度的爱会变成溺爱,它会培养出骄横跋扈、自私自利、只知索取的孩子,最终父母也会深受其害、后悔莫及。
数日前,有网友在浙江某书城,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个14岁的男孩因为妈妈没有满足自己提出的要求,就大哭大闹、滚地撒泼,后来还用嘴死死咬住妈妈的手腕。
妈妈被孩子撕咬,手腕都快被咬出血了,却不阻止孩子,只知道默默流泪。
书城的工作人员以及一些顾客实在看不过去了,都来劝说,哪知男孩却咬得更紧了。
最后还是男孩自己情绪平静下来,才放开了妈妈……
这件事情让很多网友愤慨不已,大家都说:“这种孩子不是来报恩的,而是来讨债的!”
可事实上,哪里有什么生来“讨债”的孩子,归根结底还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才让孩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溺爱的危害有多大
从这位妈妈逆来顺受的反应,不难看出家长平时是如何对待孩子的:
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过分,家长都会满足,造成了孩子只知道习惯性地索取,却不懂感恩、不知珍惜;
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连说句重话教育一下都舍不得,让孩子渐渐变得不辨是非、不懂善恶,整日为所欲为、任性胡来;
家长总是给予孩子过度的关注,让孩子以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逐渐变得唯我独尊,毫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像这样去溺爱孩子,只会养出不尊敬、不孝顺父母的“白眼狼”。
之前网上有这样一段视频引发了网友热议:
视频中一个10岁的男孩挥起拳头,一拳拳打在妈妈头上,后来更飞起一脚,将妈妈踹倒在地上,然后接着踢打已经倒地的妈妈……
视频中的妈妈同样是一副麻木不仁的样子,让人看了痛心,又觉得十分无奈。
溺爱的危害有多大?从这些真实的案例中,不难找到答案。
溺爱与真爱有本质区别
心理学家指出,溺爱不是真正的爱:
真爱孩子的话,会尊重孩子、了解孩子,顺应孩子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恰到好处地引导他们,提供“刚刚好的帮助”,锻炼他们的独立意识和个人能力。
与真爱相比,溺爱却是不懂放手、过度包办、过度袒护、过分妥协,总之是一种没有节制、不负责任的“爱”。
非常显然,过度溺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会让孩子变得冷漠、骄横、缺乏责任心,缺乏健全的人格……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过度溺爱造成的恶果呢?
1.改变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做法。
孩子向我们提出了要求之后,应当让他说明理由,如果是合理的要求,可以适当满足。
可要是不合理的要求,就应当温柔而坚定地拒绝,千万不能一心软就答应孩子,避免将孩子的“胃口”养大,下次他们还会提出更加过分的要求。
2.不做服侍孩子的“佣人”。
我们不能总是跟在孩子身后,提供各种无微不至的“服务”,那会让孩子把我们当成保姆、佣人,对我们的付出无动于衷。
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我们不能让孩子从小就有“高人一等”的感觉。
所以不妨让他们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父母一起劳动,在锻炼他能力的同时,也能让他理解父母的辛苦。
3.停止对孩子的过度包办。
孩子总会长大成人,不能永远躲在我们的羽翼之下享受安全和温暖。我们现在替他做得越多,日后他需要自己弥补的东西就越多。
所以,我们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忍住!别插手!”
很多事情不妨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哪怕最初他因为缺乏经验,做得不够好,但毕竟是在锻炼他的行动力、思考力、创造力,而我们出手代劳,却会让他失去这样的锻炼机会,反而对他的成长不利。
4.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共情,简单地说,就是能够理解他人的心理,体会他人的情绪感受。
懂得共情的孩子,遇事不会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会只图自己一时开心,却不管不顾他人的想法。
为了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我们不妨将自己的情绪描述给他听,同时可以提醒孩子多做换位思考,想一想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造成什么样的感受。
当然,我们自己也应当充分调动“共情能力”,去体察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爱应当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