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真正成功的教育 最终都离不开孩子的“自我教育”

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教育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外界的教育,也就是“他人教育”。二是来自于自我反思的教育,也就是“自我教育”。

前者由外而内,引路人是父母、老师等人;后者由内而外,引路人是自己。

一个人成长的动力最终来自于内心,因此,后者的才是教育上的真正成功。

01

让孩子拥有“反思”能力的前提是,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这是因为,安全感是孩子与外界保持连接的一个重要基础,而孩子是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智慧形成自己的认知的。

一个人只有拥有了足够的认知,才会形成反思的能力。认知越全面,越客观,反思的效果越好。

片面的、错误的认知,只会把孩子带入一个错误的发展轨道上。

每个婴儿刚出生时,都会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他想怎么样,立即就有人来满足他。这会让他有一种控制感,这种控制感也就是他对世界安全感的来源。

当他感觉到失控的时候,他会归罪于外部世界,认为外界一定是有一股敌意的力量在与他作对。

如果婴儿处于一个常常失控的世界中,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对他充满了恶意。为了抵制这种“恶意”,他会切断自己与外部的所有连接。

而认知是从体验中得来的。没有了与外界的连接,体验就萎缩,认知也就变得残缺。

在孩子最无助而敏感的生命初期,妈妈的及时回应能够让他感觉到世界是可控的,这是他安全感的最大来源。

随着孩子长大,他就会开始尝试着靠自己努力去完成一些事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得控制的感觉。

当他渐渐地发觉“我完成了这件事”和“我可以控制这件事”,他的内心就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力量和最可靠的安全感来源。

这种体验是孩子走向自我教育的良好开端。

02

接纳孩子,是孩子自我教育的内在需求。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

一个人的人格就是这个人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

要想让孩子完整而良好的人格,就需要让孩子有丰富而美好的人生体验。

丰富体验的源泉,来自于父母的对孩子的接纳。不接纳,就会切断了孩子许多体验之路。

美好体验的来源,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当孩子每一阶段的成长需求得到较好满足时,他的内心就会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愉快感。

孩子的成长需求,并不是大人内心对孩子的要求。

在孩子的成长探索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接纳孩子,不仅仅是接纳孩子好的行为,也意味着允许孩子犯错和接纳孩子的失败。

其实,每个孩子在生命的体验中,本能地会从自己的错误中和失败中学习和吸取经验。只是因为认知水平的问题,他们的想法会有偏差。

我们所做的是,帮助孩子知道对错,建立规则感和道德认知,在此基础上引导他学会正确的反思。

当孩子失败或犯错时,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责怪,否则只会让孩子启动防御心理,把注意力放在抵抗外界和保护自己上。这样,他就无法去察觉自己的内在问题,也不会去反思了。

很多孩子害怕失败或在犯错和失败时条件反射地选择逃避责任,是因为大人的不接纳和一味批评指责所导致的。

父母要有能力自己先跳出孩子失败的阴影,这样才会有力量来引导并鼓励孩子“反思”。

只要孩子具有了反思的意识,就有了一个自我教育的良好开端,这就是教育成功的开始。

一位妈妈曾带在5岁的儿子去超市购物时,让儿子在超市楼下的游乐场里玩耍,她自己进去去买东西。

结果儿子在玩的时候和小朋友打架了,她出来时正好看见儿子在哭。

妈妈连忙把儿子抱了出来,批评他不应该和小朋友打架。

儿子上车后,哭着对她说:“你不是个好妈妈,人家妈妈都保护自己的孩子,你就知道批评我。我打别人,你让我道歉。别人打了我,你说没关系,不疼。你根本就不是个好妈妈。”

听了儿子的话,妈妈吃了一惊。她立刻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过去一直要求孩子友爱礼让,一有冲突就批评孩子。她意识到这样做确实确实不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总被否定,不被妈妈接纳。

她向儿子道歉:“妈妈今天错了,妈妈以后会问清楚原因的,不会再委屈宝贝了。”

儿子听后,这样回答:“妈妈,其实我也有错,我在海洋球里也使劲踢他了。”

这位妈妈感叹道:

我突然发现,只要我能够接纳孩子的行为,孩子自己也会做出“反思”的。

孩子的模仿和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当父母勇于在孩子面前反思自己的言行,孩子也会主动寻找自己的不当之处。这种自然而然的示范和引导,是孩子学会反思和自我教育的最好途径。

03

一个永远正确的父母,是无法培养孩子反思的意识的。

如果父母坚持在孩子面前表示“我永远正确”,他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局限,这样的父母不仅无法反思自己,还很容易把问题的责任推卸给他人或外部世界。

既然自己永远正确,那错的一定是别人。很多时候孩子就成了被他们打击和否定的替罪羊。

这样一来,孩子不仅无法从父母身上学到“反思”概念,甚至认为出现问题后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向外推。

另一种是完美主义的父母,他们对自己不一定做到完美,但一定要求孩子做到完美,不允许孩子犯一点错误,否则就会对孩子全盘否定。

当孩子在被否定、被压抑的时候,他的心门是紧闭的,任何声音和智慧都会被他挡在门外。此时,他想到的是如何抵制和否定外界的一切。

即使他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被迫按照父母的意志来要求自己,潜意识里也是反抗的,这样的孩子内心因为冲突而充满了压力,会活得很累。

04

给孩子压力不如给孩子动力。

两者的区别在于,压力来自于外界,动力来自于孩子的内心。

小时候父母施加压力,孩子才有了压力。内在的父母形成后,父母不需要在场,孩子一样会感受到压力。

内在的父母一般在5岁前形成。

如果父母一直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不断入侵干涉和控制孩子的意志,在孩子的事情上处处起到关键的作用,孩子内在的父母就会越来越强大,内在小孩变得越来越弱小。

这样的他无论做什么都很难产生天然的快乐。即使有快乐,也是来自于外界的认可。开始是父母的认可,后来是老师、同学、朋友、同事、领导等人的认可。

这种孩子缺乏对学习的真正热情,他们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令人刮目相看。他们的学习就会变成强迫式的学习,内在的父母强迫自己努力,内在的小孩却感到了压力。

这样他就无法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越学越累,甚至引起了内在小孩的强烈反抗,最后彻底放弃了努力。

一个健康的人,内在的小孩会不断成长,最终爱上自己的力量。他在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会产生天然的快感。

这种快感会成为内心最原始的动力,驱使他自然而然地去努力和投入,不断地去解决难题。当他这样做的时候,是非常灵活和有创造力的。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素质教育观察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813/1488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