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抱怨的力量:不要叹气喊穷 唉声叹气 一叹穷三年

抱怨,是人们非常常见的一种人际交往的反应,有抱怨的人,就会有听抱怨的人,”抱怨“不会独立地存在于某个特定的人身上,有人际互动,抱怨的行为才有可能出现。

每个人都见过抱怨的样子,抱怨的行为不仅别人有,自己在生活中也会偶有抱怨与不满,所以,抱怨的体验对人来说并不陌生。

抱怨只会浪费时间,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因为等你过了嘴瘾,发泄好了情绪,发现原来的问题依旧停在那里,等着你继续去解决。

大部分人都没有觉察到内心弥漫着多少怨气,怨气又是如何严重地操控生命。

我们若要扭转情势,让爱在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用觉知来观照怨气,需要辨识我们手上紧抓着多少怨气以及为什么会紧抓这些怨气,需要知道怨气怎样运作,有什么作用。

很多一辈子活得很不快乐、满身怨气的人们,他们人生的底色和背景音乐。

他们看不清自己的认知模式和关系模式,总是向外求,向外索取好评和回报,注定了自己悲剧的一生,直到他们愿意从自己的死循环中解套。

抱怨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有多惨,而是因为他的能力并不能解决他现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他知道自己的不堪是自己导致的,想要改变但反反复复。

这类人自制力和执行力都很差,所以他以“抱怨”这种形式来转移自己对自己不堪的唾弃,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当我们抱怨的时候,就是在让自己显得渺小。

凡是抱怨太多的人,都是没有长大的人。

怨天尤人让我们自己变成了问题的一部分。

修一张富贵嘴,享一世富贵命。

古人云:命由己造,福自我求。

人的命运怎样,和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内心狭窄,经常爱生气的人,由于气度小,经常会因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开心,吐出长气。

叹气是最不好的习惯,老人常说“一叹穷三年”,经常叹气的人,会赶走自己的好运气,吸引来各种不顺和倒霉事。

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说:“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接受暗示的动物”。

确实是这样的,一个人的性格如何,就决定了他的身处环境如何,圈子如何,又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怎样。

心理暗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吸引力的源泉,你相信什么,你就会遇见什么。

如果你相信自己聪敏,睿智,相信自己会有好的机遇,那么你就会时刻关注这方面的信息,自然好的机遇也会垂青于你。

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人,同样你也会运用生活中各种事情佐证自己。

正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倒霉的人,他从生活中不断用各种案例去佐证自己是个倒霉的人。

而这一切的变化,皆是源于这个人在面对生活时的态度如何。

长此以往,身边的人,越来越少

平时交朋友,一般都有两个方向,一个就是你有价值,跟你一起有好处,第二种就是,跟你在一起很开心,你能给我排解忧虑,让我开心起来。

所以那些怨气太深的人,往往到最后,是没啥朋友,大家会觉得你需要同情,或者你的性格太孤僻了,不太好相处。

抱怨者的抱怨最初源于担心与恐惧,一旦将抱怨的行为付诸实施,内心的危机感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加剧。

担心与抱怨就是一块磁铁,它会吸引不幸之事的降临。

潜意识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

它们是被你心中所保持的‘心像’吸引而来的,它们就是你所想的。

不论你心中想什么,你都会把它们吸引过来。”

心理学家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我们日常的思想、行为和决策这些“有意识”的念头,只占5%,其余95%都是隐藏在水面下的潜意识。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我们的潜意识决定的。

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看待事物的观点;

控制着我们的行为、选择;保存着我们的创伤的经验、信念和限制;

以及一切关于我们的生命的秘密。

虽然我们察觉不到,也意识不到,甚至有时候觉得:我本来就是这样的。

情绪需要出口,这个没有问题,但在寻求出口的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自我负责的部分。

自我负责,是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有全然的选择权,并为此承担相应的结果。

是成年人的标志。

潜意识没有幽默感,明白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你不可以和自己开玩笑,然后认为这无关紧要。

如果你经常贬低、抱怨自己,就算你尽量让自己觉得有趣,潜意识会认为你需要那样。

因此,不要开玩笑贬低自己,这样不会给你带来好的开端和结束。

抱怨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也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力感。

所有的自我隐藏和自我否认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投射,比如自己有对金钱的清白感时,就会把“很计较钱”这个部分投射到伴侣身上,觉得是对方太计较、太在意了。

当男人指责女人很计较钱时,男人就自然站到了关系中道德的制高点上:

指责别人虚伪会显得自己真实;

指责别人愚蠢会显得自己聪明;

指责别人自私会显得自己无私;指责别人小气会显得自己大方。

指责的动作一旦做出来(无论是在语言、行为上,还是仅仅在心里腹诽),就成功地把我们不想自我面对的感觉丢到了对方身上。

杨绛先生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同时在抱怨。”

在人生路上,与其花费精力想那么多、抱怨那么多,不如去做吧,有行动才会有改变,有改变才会有可能。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实用心理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828/1494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