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用爱“绑架”孩子 这不是满分的爱而是真实的害

前不久发小离婚了,他的婚姻仅仅维持了1年零3个月。

发小结婚后,妈妈张阿姨怕儿媳花钱大手大脚,攒不住钱,依然掌管着儿子家的财政大权。

对此,儿子和儿媳敢怒不敢言。

终于,更大的战争爆发了。

张阿姨在得知儿媳花掉了1000多块钱买一条连衣裙后,怒火中烧,一边数落儿媳不会过日子,一边指责儿子没本事,管不住媳妇。

一气之下,发小媳妇回了娘家。发小想去赔礼道歉又怕忤逆了妈妈,就这样僵持了一段时间后,小两口离婚了。

发小的这场婚姻悲剧,张阿姨要负80%的责任。

因为她不知道给儿子留有独立的生活空间,更不懂得从儿子的世界得体退出。

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用母爱绑架男孩,这不是满分的爱而是真实的害,是一种病态共生。

然而,有些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正用自己的所作所为把男孩培养成一个没有主见、没有自我、无法强大的懦弱儿。

太溺爱家庭,男孩丧失独立的能力

杨绛先生的父亲杨荫杭说:“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而独立的大忌就是溺爱。

之前有一则新闻,让人大跌眼镜:

12岁的男孩,居然还没有断母乳,并且一天要找妈妈喝3次奶,给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

究其原因,都是太溺爱惹的祸。

原来,男孩的爸爸妈妈都是独生子女,男孩一出生就有6位大人百般呵护照料。

男孩妈妈张女士在孩子小的时候试图给孩子断奶,可是一不给奶喝,男孩就哭得撕心裂肺。

老人们哪舍得让孙子难过,都纷纷劝告张女士再喂一段时间吧。张女士也心疼至极,断奶之事就这样搁置了,结果到12岁也没能断掉。

无计可施的张女士带儿子去医院做检查,可医生也没有办法,说男孩身体没毛病,这是心理问题,得自己解决。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青少年发展有两个关键期。

第一个关键期是从出生到1岁,是生理上的断乳期;第二个关键期就是青春期,是心理上的断乳期。

这两次断乳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的震撼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成功度过两个关键期,孩子就向着独立、自主的阶段迈进一大步。

男孩因长辈的宠溺一下子错失了两个成长关键期,一个身体上都无法断奶的孩子,精神上怎能断奶,哪还有独立可言,将来更不可能独当一面,真是可悲可叹。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说:“纵容型溺爱的父母,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会拿出全部力气去满足。

毫无底线满足要求对男孩来说,只有害没有爱。

溺爱从来不是爱,而是慢性毒药,它会慢慢扼杀男孩的独立生存能力。

控制欲太强的家庭,男孩掩藏自己的声音

堂哥从小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夏天在院子里乘凉时,堂哥总是给我们几个小伙伴讲历史故事,此时的堂哥眉飞色舞、眼中有光。

堂哥说,他上高中一定要选择文科,将来报考考古专业。

可是伯父伯母硬是以文科专业少,就业面窄,考古专业更是冷门专业为由,逼着堂哥选了理科。

从那之后,我发现堂哥眼中的光亮不见了,痛失所爱让堂哥瞬间失去了方向和动力。

大学期间,他整日郁郁寡欢地学着不喜欢的专业,考试时只能做到勉强不挂科而已。

周国平在《孩子的聪明,需要父母欣赏》中说到:

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可以归结到两点,一个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个就是能养活自己。

的确,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中得到欢愉,得到成长。

而控制欲满格的父母掌控着男孩的一切,剥夺男孩的心爱之物,掐灭他的梦想,那男孩还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吗?

当然不能,他只会痛苦地活成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

正如《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中写道: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么?少一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真正的爱是如他所愿,而非如我所愿。

不舍得用男孩的家庭,男孩与责任感绝缘

《都挺好》中苏母就一点儿不舍得用二儿子苏明成。

准备饭菜时,苏父让儿子盛汤,苏母却一把揽下,说着:“我来,我来,这么点事还得让孩子干。”

不让儿子洗他自己的脏衣服,反而要求女儿洗。

儿子好不容易想帮忙干点活,苏母却以在学校辛苦累为由,不让儿子插手家务。

舍不得让儿子吃一丁点苦,这样养大的男孩能好到哪里去?

长大后的苏明成责任感缺失,工作上不上进,还想一夜暴富,卖车借钱搞投资,结果血本无归;

时不时搜刮父母的血汗钱,生气时可以暴打妹妹、老婆泄愤。

父母不让男孩吃苦不但没有保护男孩,反而让他更容易走向失败的人生。

李玫瑾教授说:

不管他学习什么状态,让他参与家中大事总是没有坏处的,起码表明你把他当大人对待了,他就会担起他的那一部分责任。

可生活中,不乏有父母以“你只管好好学习,其他的都不用你管”为由,把男孩的参与感和责任心拒之门外。

久而久之,男孩会被养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家里横,出门怂的巨婴。

于是,已上初中的男孩,却不会剥鸡蛋、系鞋带;毕业名校的高材生啃老10多年,也不外出工作;稍有不满意,男子对父母拳打脚踢......

男孩小时候,父母不舍得用,男孩长大了,父母用不起。

这样的苦果只能父母自己吞下,真是害己害儿。

如何避免把男孩养废?

1、归还自主权给男孩

李佳琦是内业有名的美妆主播,要知道并不是每个男孩都有勇气选择美妆这一领域的,但是李佳琦却敢,并且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做到领域的翘楚。

这一切都源于李佳琦妈妈给儿子自由与尊重的教育。

李佳琦小的时候,有一次把房间里弄满了锅碗瓢盆,还把墙壁涂得五颜六色。

佳琦妈妈看见后,并没有马上制止、批评,而是询问他这么做的原因。

得知小佳琦是想帮妈妈装修,佳琦妈妈还建议儿子把色彩搭配得更和谐一些。

在儿子有能力自己做选择的时候,佳琦妈妈就不再干预,而是把自主权归还给他。

所以,李佳琦时刻都清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那么坚定有力地行走下去。

正所谓逐梦而居,无畏无惧。

2、给男孩试错的机会

曾被一个3岁小男孩的视频暖到了。

视频中美国加州的3岁小男孩Tydus,精心为妈妈准备烛光晚餐,清晰的思维、有序的动作令人咋舌。

他先去超市采购食材,再去屋外剪鲜花,然后布置好桌椅,点燃蜡烛,细读食品制作说明,用烤箱烤面包,摆餐具,倒饮料......

他按部就班,不急不躁。

虽然倒饮料时,他接连洒了两次,但小家伙一点没有气恼,摔倒后爬起来清理地面,还风趣地自嘲说:“生活就是如此,兄弟。”

我们在被惊艳的同时,也由衷佩服Tydus妈妈的教育方式。

如若不是平时敢于让男孩尝试,男孩根本不可能在实践中增长经验,操作动作也不可能这么熟练有序。

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说过:“孩子的成长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断去试错,才会知道前进。

是啊,没有人天生会做某件事情,都是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获得成长的。

即使出现失误,有了切身体验的男孩也会“吃一堑长一智”,在成长之路上一路前行、一路向好。

很喜欢北大才女赵捷所写的一段话: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深以为然。

男孩将来要成为一位丈夫和父亲,他肩上的担子更加重大,他要担起家庭责任,要庇佑孩童成长。

父母能给男孩最可贵的东西一是“根”,另一个是“翅膀”。“根”是指根植男孩内心的教养,而“翅膀”是给男孩尊重和自由。

父母应该学会得体退出,让男孩自己去定夺,去闯荡,去历练,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儿。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爸妈精读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918/1502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