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科教 > 正文

美收紧留学生签证最长四年 这些项目首当其冲

在美中两国全面对峙的当下,美国政府可能实施新的签证改革计划,有可能使包括中国留美学生在内的美国留学生群体受到很大影响。9月24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的一个签证改革计划,要把国际学生和访问学者的居留时间缩短为2-4年。

这项新规25日公布在《联邦公报》(Federal Register)网站上以收集民意,短短四天收集了十三万评论。公众评论期截止到10月26日,届时国土安全部会决定最终版本以及是否实施。

如果新规生效,持有F类学生签证或是J类访问学者签证的非移民从进入美国后可停留至项目结束,合法停留期限(Duration of Status)不得超过四年;被美国指定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和逾期滞留率超过百分之十的国家的公民,合法停留期限不超过两年。

对于I类签证的外国媒体从业者,新规允许完成计划活动所必需的时限不超过两百四十天,最长可再延长两百四十天。

不少中国留学生在“一亩三分地”的网络论坛上抱团取暖,研究对策,称这项规定为“达摩克利斯之剑”。

不愿透露全名的康奈尔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田同学告诉本台,最近针对留学生接二连三的限制令让他已然麻木,不过这条新规的冲击力胜过从前,

“雪上加霜,比之前的问题要大一些。对我来说主要是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F1学生签证持有者毕业后的实习期)。现在用OPT工作的话,还要申请延期居留(EOS),需要六至十二个月的等待期。基本上OPT就挂掉了。”

OPT和博士项目首当其冲

过往,留学生签证上的离境日期“Admit Until Date”并不是确定的数字,通常标注为“D/S”,由学校发放的I-20签证有效日期决定。

这给予学校一部分灵活操作的空间,只要学生获得学校签发的I-20,就可在美合法停留。他们可以转学、升学甚至延迟毕业,无需移民局批准或者介入。

如今,决定留学生离境日期的权力将从学校收回到移民局。毕业生如果想要在美国工作居留,除了申请OPT,又多了一道延期居留的审批程序。

中国学生往年的滞留率远低于百分之十,所幸不属于两年期限的范畴。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资深记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菲舍尔(Karin Fischer)向自由亚洲电台表示,OPT和博士项目将是主要“受灾区”。

“这个政策最大的影响是给留学生带来不确定性。他们不能再无限期的上学。四年的期限意味着,博士生赴美留学,却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完成学业。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能否再使用OPT。”

菲舍尔介绍说,OPT通常为一到三年,很大一部分学生看来需要另外向移民局申请延期居留(EOS),在得到批准之前无法工作。而移民局审批案件积压,现已不堪重负。

国家安全和开放包容难两全

美国国土安全部代理副部长库奇内利(Ken Cuccinelli)发布声明称,签证新规是为了加强项目监管机制、防止外国人钻美国教育环境的空子以及恰当执行移民法。国土安全部也列举了留学生及访问学者为祖国打工、贿赂高校职员无限期续签F-1签证(Pay-to-stay)或者不断转学从而留美数十年的事例。

美国笔会校园言论自由项目主任弗里德曼(Jonathan Friedman)认同政府整治高校安全环境的合理性,同时也希望外界给予留学生应有的尊重,警惕种族歧视和仇外心理。

此外,弗里德曼担心,四年一度的审查或续签会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产生威慑作用,从而侵蚀高校的言论和学术自由。

中国留学生的联署公开信于9月14日发出,麻省理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高校积极回应并表示会协助跟进。

田同学感叹,目前只有高校和他们站在一起,“(美国)言论自由肯定比国内做的更好,但是开放和包容可能只能在蓝州(民主党执政的州)和高校找到。能感受到最大的支持来自学校和工会。”

中国问题专家、华裔律师章家敦(Gordon Chang)的父亲就是老一辈的赴美留学生,但是他认为,这则新政是捍卫美国国家利益的无奈但必要之举: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规定,只要北京需要,任何中国人都要当间谍。不是美国促成今天的局面,是中(共)国。还有,北京告诉学生不要向美国披露和解放军的关系,这明显是签证欺诈。”

1997年到2009年期间,在美被控经济间谍罪的华裔人士占所有案件的百分之十七。2009年至2015年期间,该比例增至此前的三倍。

章家敦补充说,美国政府已经沉睡太久,早该出手清理学术签证滥用:

“我们不知道中(共)国间谍的普遍程度,但是有显示其广泛存在的迹象。我们不需要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我们只是需要捍卫自己的国家。很不幸,肯定会有无辜学生会受牵连。但是,只要有一个监视美国的中国学生,在我眼中,已经是很多了。”

责任编辑: 秦瑞  来源:自由亚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0930/1506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