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政党 > 正文

陈昭南:反战与反共?维也纳两次跪降与反抗的历史教训!

—龙应台勿忘——维也纳两次跪降与反抗的历史教训!

作者:

本周有两个金句在脸书上形成对决态势:一是“不管你说什么,我反战。”一是“不管你说什么,我反共。”今天的专栏即从这两个金句切入就相关的国际局势,跟大家说三道四

10月3日,龙应台在自己脸书上写下名句:“不管你说什么,我反战。”龙应台本来就很擅长于后现代的消费主义书写模型。从一个下午茶、一根雪茄菸,再来一曲舒伯特,外加一个罗丹而引出“奥地利”的“孩童似的幸福”之抒情叙事情境,然后结论出罗丹所曾强烈感受的一句话:“没有几年,战争来了,文明的细节,全毁。”龙应台由此放射着自己的情绪:“放下书去泡个咖啡,回头,书已经被流氓占领。”

反战与反共,是怎样的逻辑演绎关系?

龙应台为此感慨地说:“战争是可以把人民当筹码、豪赌一盘的吗?战争是可以当综艺茶余饭后随便聊聊的吗?”这是地地道道的反战小品,在承平年代,自应无可挑剔。可是这样毫无敌我意识的反战情境,一旦放到今天变幻万千的国际局势上来阅读,却是很容易引起众怒的。

10月7日知名律师吕秋远即在脸书仿照龙文写下:“不管你说什么,我反共。”他愤怒批道:

身为一位德国作家,担任过中华民国的文化部长,眼前所见只有反战争,看不到挑衅的是谁、纳粹化的是谁、迫害佛教、道教、基督教与天主教徒的是谁、杀害、性侵、“再教育”香港人、维吾尔族人的是谁,然后在自家的书房里,轻酌着咖啡,翻看着西方文明的战争威胁原文书,让一只猫轻轻柔柔的窝在身边取暖。......

共产党是可以把维吾尔族人民当筹码、豪赌一盘、教育一把的吗?香港的性侵、暴力、监禁、殴打是可以当综艺茶余饭后随便聊聊的吗?

当天,吕秋远所PO的脸文立即唤来1.8万个按赞数。

犹忆上世纪60年代里看过的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电影《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剧情叙述的背景就是德奥合并后,男主角拒绝纳粹征召宁可选择带着全家逃亡的故事。因为这部电影太有名也太轰动了,相信龙应台在那豆蔻年华的求学年代里,也必然曾经走进电影院被饰演女主角的茱莉·安德鲁丝的天真善良而感动过。

奥地利两大国耻,绝不会是孩童似的幸福!

向来每天都会PO出幽默风趣短文的医师脸友Medfront Shin这回竟然也板起脸孔为龙应台的“反战”谬论严肃地提出批判,他说:

 

维也纳战不战?

龙应台从维也纳谈到反战, 令人对她的历史无知感到非常讶异。

维也纳有两次不战而跪,第一次1805年法军占领维也纳,没遭遇抵抗, 维也纳市民就像欢迎国民党军一样,在街头张灯结彩,人山人海的列队欢迎拿破仑,结果换来拿破仑解散神圣罗马帝国,羞辱哈布斯堡王室。第二次是墨索里尼粉丝的基督教社会党(法西斯政党)陶富斯首相及继任首相许士尼格被奥地利纳粹党推翻,在1938年自降国格,与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合并。此乃奥地利两大国耻,不是孩童似的幸福。

相对的, 维也纳有无数次的反抗史, 欧洲文化, 巴洛克、分离派、歌剧、维也纳学派、无数的名画之所以出现在维也纳, 全是因为无数次的反抗。 1529年鄂图曼帝国苏丹苏利曼一世率十二万大军、当时世界上最具威力的大炮和轻骑兵包围维也纳, 萨姆伯爵以两万人奋勇御敌, 最后令伊斯兰世界最伟大的皇帝苏利曼一世退兵......

如果没有反抗,就没有题目可以给清洁工在晚餐桌上热切谈论了。

维也纳有两次不战而跪的悲痛纪录,也同样有两次成功奋勇抵抗侵略的英勇历史。两相对照,“反战”的意念,同样涉及奥地利背景,在龙文小品里却反而形成了极具反讽的可鄙性:反战者行为转瞬变成了侵略者的帮凶。

不管你说什么,我必反抗侵略并吞

说到不战而降,如果我们对照着马英九在最近嘶喊的“首战即终战”、“美军不会来”的投降主义口号,则我们能否质疑龙应台的反战小品是否也正是在呼应着甚么呢? 

台湾应该没有人主张战争,“反攻大陆”的口号已经早早扫入灰烬中,宣示主权独立也只是为了要努力保有我们自己的生存方式。然而残酷的事实是,中共机舰一再威逼台湾要屈膝跪下,这才刺激起全民抗拒中共入侵的最大决心。因此,绝不是龙应台所谓的“不管你说什么,我反战。”当敌人刺刀都架在我们的脖子上了,我们还有机会告诉入侵的敌人:“不管你说什么,我反战”?

反侵略的实质意义就是反战的心理素质之基本反射。没有入侵者就不会有战争,而纵容侵略者即等于鼓励侵略者可以任意发动战争。想要守护台湾现有的民主生活,就必须坚定我们的反共意识与意志。在中共军事威逼日盛的当下,只要不想跪下乞活,台湾就根本没有宣扬反战的权利。

10月7日,正在访日的美国国务卿庞毕欧接受【日经亚洲评论】专访时表示,美国希望带来和平,而非冲突,但对中国也不能采取为了避战而让步的绥靖主义,“每次对中国共产党下跪,就会发现此后须不停地一直下跪”,庞毕欧并指出自己与外交同僚采取更严肃的措施以应对中国。

庞毕欧同时也指控:中国以“霸凌”(bullying)的方式,强制要人服从,“这根本不是大国应有的行为”。

庞毕欧的说法应可视为对营造虚幻情境却又指涉错误的龙应台之反战小品的最直接有力的回应。

庞毕欧:中国如果攻击台湾,美国不会袖手旁观

庞毕欧在该次专访中,曾被问到对台湾的看法。他回答说,美国长期与台湾建立关系,美台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但是很令人遗憾地,中国共产党对此充满抗拒,原本承认香港能维持50年高度自治,中国却罔顾承诺。

庞毕欧也被问到关键问题:中国如果攻击台湾,美国是否做好防卫台湾的准备?他很技巧地答称:“(对于中国的行径),袖手旁观是不对的。美国与台湾、日本仍持续是安全保障上的好夥伴。”他还补充说明:

只要能缓和区域的紧张,美国会想方设法去做,这是美国川普政府在世界上的任务。美国不是追求纷争,而是追求和平,该感到羞耻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除了与越南的关系之外,日本的航空自卫队在钓鱼台列屿周边海域上空也不得不频繁地紧急升空,以因应中国军机。

庞毕欧还强调说:“这与美中对抗无关,而是关乎自由或专制政权的问题。”他也表示台美之间的长期关系奠基于双边的共同价值观,美方致力于缓和两岸紧张,“我们期望带来和平,而不是冲突。”

庞毕欧在【日经亚洲评论】访问中亦提及这一次的亚洲之行主要议题在于将Quad制度化、甚至邀请其他国家加入此安全架构的可能性。据外媒【路透社】引述分析意见指出,尽管区域内各国须考虑到与中国的关系,Quad也许永远不会成为正式机构,但庞毕欧这一席话更像是在对中共的警告,这不免使北京担忧Quad有朝一日将形成如当年在欧洲围堵苏联的北约(NATO)。

2020年10月6日,美日澳印四国外长在东京举行四方安全对话,由左至右分别为印度外长苏杰生、澳洲外长佩恩、美国国务卿庞毕欧、日本外相茂木敏充(AP)
2020年10月6日,美日澳印四国外长在东京举行四方安全对话,由左至右分别为印度外长苏杰生、澳洲外长佩恩、美国国务卿庞毕欧、日本外相茂木敏充(AP)
台湾已成为印太战略的准中心位置

纽约时报】根据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GRIPS)的政治学者道下德成的意见报导说:“Quad与中国有关,但我们宣称它与中国无关,大家都知道这点,中国也知道,我们无须表示太多。”

据日本政府方面的消息,日本新任首相菅义伟将在10月中旬进行他的首次出访,规划中的对象国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那么,为什么菅义伟上任后访问的国家首选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呢?

据外媒【法广】派驻东京特约记者楚良一先生专文分析:首先,菅义伟希望藉此突显他在继承前首相安倍的外交路线。同时,“目前中国在南海活动频繁,中美在南海尖锐对立,日本在南海问题上,从安倍开始,就希望联合美澳印和东盟国家牵制中国。”安倍曾认为:在东海及南海领土争端中,南海正在成为“中国的湖”,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美国夏威夷要连成钻石形,也就是菱形的海洋线包围网,与亚洲的民主盟友共同确保西太平洋至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航行自由。

关于“日本–东盟经济夥伴关系”(EPA)于2008年即已生效,是日本当时签署的第一个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在今年当地时间8月1日,经修订后的该依协定正式在日本以及率先完成国内手续的4个东盟国家间生效。此次修订的部分主要是加强双方在跨境服务贸易以及投资方面的合作,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正在不断取代中国,成为日本在各个领域的重要的战略夥伴。

多数认为,如果日本能透过“EPA”而与东盟关系建立紧密关系,并协助东盟各国摆脱对中共的经济依赖,对于强化扩大印太Quad的小北约联盟体系必然大有俾益。据日本媒体【日本经济新闻】报导,这次会谈可能会有重大宣布,外界猜测,可能要共同组成“抗中联盟”,未来这个联盟还可能纳入台湾、英国等民主国家。该日媒更以斗大标题强调,美国目的是为了要“封印习近平”。

撑起自由世界的支点,台湾人民准备好了吗?

于是关键点来了,这一印太Quad联盟目前所划定协防区域的中心地缘带,正好就落在了台湾。此也正意味着,台湾必然要被赋予更重大责任。用白话来说,国际局势已经演化成将台湾从隐性转变成显性的一个自由世界支撑点。这也当然会逼使台湾必须走上世界舞台。这是台湾有史以来的首次机会,台湾人民,特别是新世代们将如何面对与应对?前者是态度,后者是实力。

有得必有失,有失亦必有所得,只是台湾人民自己知道要得到甚么?要失去甚么吗?这是权利与义务的相对责任,也就是我们想要享受甚么权利?又该承担起甚么义务?

可惜,国民党没人想得明白,民众党的那位自称的高智商者则还在玩“等边三角形”的算术习题,那么,执政的民进党人有多少人能看得通彻呢?

*作者曾任第二届、第四届立委、现任《六都春秋电子报》创办人。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风传媒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1011/1510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