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湖洋镇古楼村再次引发关注,因为该村33年来走出了12位博士、28位硕士,目前还有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这一现象为这个小山村赢得了“博士村”的美誉。那么,这个小山村为何能走出这么多的博士及硕士?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啊。村子不大人才济济,12位博士28位硕士!福建这个村怎么做到的?
曾经的穷乡僻壤,如今的人才济济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湖洋镇古楼村,距湖洋集镇约5公里,距上杭县城约10公里,这里曾经是穷乡僻壤,穷山少水,经济落后,交通闭塞。
随着交通便捷带来时空距离缩短,从而促进思想观念不断转变”的地利,越来越多村民意识到,子女若要改变命运,无论如何都要读书。在此观念主导下,家家户户都很重视教育,从恢复高考后走出首位大学生林森春、首位博士梁瑞凤开始,古楼这个小山村就“一发而不可收拾”,诞生了一批批博士、硕士。
读书从学校延伸到每个家庭,更延伸到每个村民的心里
中科大博士梁文渊,1997年毕业于古楼小学,是古楼新时代博士的杰出代表。古楼小学曾经的副校长、当年教过梁文渊的梁德乾老师说,梁文渊从小勤奋好学,常让老师们多布置作业、推荐书籍,家里也不时勉励学生。不是一个学生如此,大家都学比赶超,这些博士、硕士都有这样的优点和特点。
学校学风、教风都好,更关键的是村里的读书氛围好。“村里能出这么多博士、硕士,我觉得,除了家庭和个人因素外,氛围很关键。”梁文渊说。
古楼小学教学楼
再穷不能穷教育、无论如何要读书。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观念,每个家长都有这样的意识。读书从学校延伸到每个家庭,更延伸到每个村民的心里。家长会去主动关心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孩子同学习、共奋进。
抽空陪读,哪怕只是单纯地陪着做一会儿作业,都是对孩子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而这正是古楼村不少农民身体力行的一件事,实属难能可贵。
榜样的力量感召,奖学金的不断激励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学校就已有奖教奖学机制,每年都会挤出一些办公经费购买各类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别奖励优秀的学生和老师,以推动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优秀,只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古楼村也是一样。每年的大年初一,当更多村里的人们走亲访友,嬉笑言谈,古楼村的人们却聚在一起召开座谈会谈论孩子的学习;当其他地方的人们把压岁钱给了孩子,让孩子吃喝玩乐时,古楼村的人们却拿出钱来交给奖学基金会,发放奖学金、建立光荣榜。
“每到年初一,基金会还会发放奖学金,奖励优秀学子。”古楼村老支书、灯下奖学基金理事会会长梁庆标说。另外,他们还把博士、硕士及大学生的名字刻到宗祠墙上,同时张贴录取通知书复印件,并于初一当天组织开展各方座谈交流、参观家规家训活动,以榜样精神、家族文化激励后来学子。
古楼村灯下奖学基金会不仅发放奖学金、建立光荣榜、召开座谈会等,还组织人员精心搜集资料、自制育人教材,于去年2月编写完成《现代教育理念荟萃》一书并发给村民,坚持对教育事业从“小”做起,引导村民对孩子教育从小抓起。
家家户户都抓教育,家家孩子都比读书,学校老师个个尽心,当地政府长期用心,社会各界都来关心,这就是古楼“博士村”浓厚氛围的真实写照!
成大事者必有远见卓识,当我们羡慕小山村能人才频出时,更应看到古楼人创造的“古楼人精神”!正因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博士村”薪火相传、铸就的辉煌必将永久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