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读书思考 > 正文

高三毕业班学生 做到这一点 高考作文稳拿高分

又有学生来问我高考作文该怎么写?我问他我上课时有没有系统地讲过作文技巧?他说:

“您讲过。您说的我都记住了,可是我还是写不好作文。”

这就对了,大部分写不好作文的学生都有这个困惑。这不难理解,掌握方法,不等于就会实际操作啊。打个比方:有人给我一本做八宝饭的秘籍。我就算记得再熟,可是没有米和“八宝”,我也做不出八宝饭啊。我不缺做饭秘籍,我缺材料。

高中生写不好作文也是这个道理,他们是缺方法吗?不是的,他们缺的是能力!

高考作文想拿高分最关键的不是写作文的技巧,而是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我们可以称之为文章的“灵魂”。老师们非常强调的标题、开头、结尾属于形式上的东西,做得好自然能加分。可是,它们起不了决定性因素,决定一篇考场作文档次的是文章的“灵魂”。

文章的内容和思想犹如人的气质和灵魂,文章的技巧只不过是衣衫和饰品。气质高雅,灵魂有趣的人衣衫简朴也显得清新脱俗。形神猥琐、气质庸俗的人,穿得越是华贵越显得俗不可耐。

写作文也是如此,内容有价值,思想有深度,才能算得上有灵魂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如果恰好文笔秀美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高中生想要写出有灵魂、稳拿高分的高考作文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今天我们就从3个方面来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

有灵魂和无灵魂的作文有哪些不同?

高中生为什么写不出有灵魂的高考作文?

怎样才能写出有灵魂的高考作文?

1、有无灵魂的作文有哪些不同?

我在这里写文章,但我首先是一个语文教师。学校老师在教高考作文时首先肯定是要求学生们保分。我通常要求学生要保证能进入42到48分这个档次,这是最低要求,这个必须稳。再保分的基础上,如果有余力我们就要去追求高分,去追求48分以上直至满分的高分。

高考作文评分属于“张弛有度”的类型。整体上来说达到“符合题意”、“主旨明确”、“表达通顺”、“书写工整”等要求,42分左右不会有问题了。这是“驰”的一面,大部分考生都能达到。“张”的一面就是要求文章有亮点。最能拿分的亮点不是文采,而是思想,即文章要有灵魂。这一点很难,只有少数考生能达到。一旦做到了,必然是高分甚至满分作文。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是有灵魂的,什么样的作文是没有灵魂的。

下面我们来将没有灵魂的作文和有灵魂的作文作一个对比:

没有灵魂的作文有哪些表现?

Ⅰ、立意肤浅,人云亦云。

老师们在阅卷的时候会发现一般一个作文材料会有接近半数的学生写的都是类似角度。比如有时候阅卷时发现很多学生都在写“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或者“痛并快乐着”等话题。因为这些角度非常容易找。这个角度行不行?当然行,但太随大流了,很难脱颖而出。

这样的立意过于肤浅,人云亦云,没有独到的地方,很难打动阅卷老师。

Ⅱ、套用优秀标题。

考场作文的标题就犹如人的眼睛,它实在太重要了。于是我们就有了对策:搜集优秀考场作文标题,化用、套用。

这个方法好不好?挺好的。但是效果可能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好。因为这些我们能搜集到的标题老师们平时难道就没看过吗?咱们不但不能惊艳到他们,反而让他们有了比较的对象,而且比来比去老师们大概率地会觉得比不上原标题。

这个容易理解,就像我们看那些经典的电视剧,翻拍的似乎永远比不上最早的版本。

Ⅲ、刻意追求开头、结尾,正文平庸无味。

几乎所有老师都会跟学生强调考场作文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甚至会安排拟写作文开头和结尾的专项训练。因而有的考生就会刻意追求完美的开头和结尾,考试时在写开头和结尾上耗尽了洪荒之力,正文就马马虎虎了,显得非常平庸。

举个最极端的例子,大概是2015年吧,我在阅卷时碰到一个学生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写得还算精致,正文部分她竟然直接抄写现代文阅读的文本……这就叫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了,整篇文章要协调才能和谐起来,光靠开头和结尾是挑不起大梁的。

Ⅳ、陷入“套板反应”,令人产生强烈的审美疲劳。

有些考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会陷入思维定式,比如一写到母爱就是母亲天不亮就起床给他做早饭,一写到乐于助人就是扶老奶奶过马路……这就像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里写的一样: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柳岸灞桥”,做买卖总少不了“端木遗风”……老先生称这种思维定式为“套板反应”,是极为恰当的。

Ⅴ、滥用成语、诗句,刻意引用名言等。

最后一个拉低文章质量的就是滥用成语、诗句,刻意引用名人名言。成语、诗句和名言,用得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前提必须是用的恰到好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一双神采奕奕的眼睛固然好,但一双就够了。如果把“眼睛”画得到处都是就显得不自然了……

有灵魂的作文有哪些表现?

Ⅰ、结构清楚,布局合理。

写文章就像盖房子,首先讲究的不是陈设和装饰,而是整体布局。就像咱们中国传统建筑一样,讲究规整对称。作文则讲究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过渡自然。

古文里表达写文章时有一种说法叫“属文”,比如《后汉书·张衡传》里就记载到:“衡少善属文”。课文下注释“属”就是“连缀(文字)”的意思。我对这个注释一直耿耿于怀:连缀文字可不是写文章啊!写文章除了连缀文字外,更需要谋篇布局。只有先整体规划好了,文章才能有条不紊,深入浅出。否则拼拼凑凑的,写的人吃力,看的人更是一头雾水。

Ⅱ、对材料挖掘深刻,立意有深度。

目前全国卷及大部分省市卷的作文都是以材料作文为主,考生需要自己从材料中挖掘话题和角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审题。

材料作文审题上的难度体现在几乎每一则材料都有很多个角度可以写。考生需要学会多角度立意,再从已知可写角度中去确定最适合自己写的角度。

比如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就可以多角度立意:

从南郭先生的角度立意:没有真才实学,终难在社会上立足;

从齐宣王的角度立意:察人不明,则用人不当;

从齐湣王的角度立意:不墨守成规,或许确有裨益;

从300名吹竽队员的角度立意:授人以渔,好过袖手旁观。

可挖掘的观点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Ⅲ、文章有可读性。

什么样的文章有可读性?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平时阅读的时候会挑选什么样的书?有的人因为学习的需要,会挑相应专业的书;有的人为了欣赏,会挑文学艺术类书籍;有的人为了放松为了开心,会选娱乐类书籍……总之,符合读者心理需求的文章,就有可读性。

因此高考作文的可读性有特殊性。阅卷老师为什么要读考生的作文呢?他们是为了给考生打分,因而高考作文的可读性首先体现在切题、观点鲜明、够字数上。其次,体现在内容充实、表达流畅上。第三,如果语言再生动优美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Ⅳ、语体符合文体,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设置,给人真实、真挚的阅读体验。

散文的语言可以优美抒情,记叙文的语言最好朴实动人,议论文的语言则要求简明、有力……虽然现在高考作文基本上都是“文体不限”,但是我们要写什么文体就是什么文体,不能弄成四不像!

除了文体语言之外,人物语言也很重要,人物语言要符合文章对人物的设置。我们不能让小孩子说大人的话,不能让农村的老人家一开口就“之乎者也”,也不能让大学教授一张嘴就来“五魁首啊,六六六……”

语言不符合人物设置就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比如《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的时候采取的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读者会呵呵一笑,心想:“这是凤姐儿来了……”。可是如果把这一出嫁接到林黛玉身上,读者必然接受不了,因为以黛玉的性格根本就吼不出那一嗓子。你要是非要她吼,作品就显得不真实了,难以打动别人。

以上就是对“有灵魂”和“无灵魂”的作文的对比,通过对比我们能体会到有灵魂的作文胜在结构清楚、立意深刻,感情真挚,内容真实,能给阅卷老师带来阅读的愉悦感。这样的作文很容易拿到高分。

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内容真实”这一点。这个“真实”不是说必须写真人真事,而是指艺术上的真实。通俗地说,就是即使是编的,也要编的跟真的一样。

2、高中生为什么写不出有灵魂的高考作文?

阅读理解能力不强,难以从作文材料中发现独特的立论角度。

给我们一个题目让我们写作文,即使不能写的文采斐然但至少不会写跑题。可是给我们一段材料让我们写作文,我们能不能找到“话题”都不好说。

何况一则材料能写的角度太多了,能不能找到既有深度又适合自己写的角度还真不容易。

思辩能力欠缺,即使发现不错的角度也没有能力构架。

找到了“话题”就能写好作文吗?这不一定。打个比方,我们想要一栋房子,就能把它建出来吗?这也不一定。

在教学中,我留意过3种学生:

第一种学生写作文时先写正文,写完之后根据文章内容绞尽脑汁去想题目。

第二种学生拿起笔就写,写着写着卡住了,写不下去了。

第三种学生喜欢举例子。一个例子一写就是二三百字,写完一个例子再举一个例子……三个例子下来,800字凑够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不会构架。大多数写不好考场作文的学生都是这3种情况。

高中语文教材上有篇课文,是苏轼的,叫做《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与可教给苏轼的绘画秘籍是: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这段话的精髓可以用“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来概括。写作文和画竹子一样,动笔之前,我们心中要有作文的整体框架。不会构架,创意再好也难以写出好文章。

缺少积淀,没有素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另外还有一类学生,他们写不好作文既不是因为不会审题,也不是因为不会构架,而是因为没有素材。想举个刻苦学习的例子,脑海里除了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就再也想不出其它的了;想要一个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最终成功的例子,记忆还停留在爱迪生发明电灯上……

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就没有素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前面所有的设想都成了空想。

3、怎样才能写出有灵魂的高考作文?

想写好作文光听老师“传道授业”可不行,自己还要有架构能力、有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接下来,我们要探讨最重要的问题:具备哪3方面的能力才能写出有灵魂的高考作文?

、思想上:深思慎取。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阐述做学问应有深思慎取的态度:“故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里的“学者”意思是“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咱们高中生就是读书求学的人,咱们也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

Ⅰ、平时的学习需要深思慎取

现在孩子们的学习跟20年前不一样了。20年前学生们只有课本和作业,最多也就偷着看看小说。小说也是纸质的,数量有限。现在的孩子只要一滑动手机或者电脑屏幕,就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看不到的……

不可否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真的越走越远了,孩子们的选择越来越多了。咱们要在学与玩之间做好选择,找到平衡点,保证自己能学有所获。

Ⅱ、考试时需要深思慎取

考试时在作文这一块的深思慎取又表现在两个地方:

一是审题时,二是选择论据时。

审题:

审题时至少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吃透材料内容,尝试从多个角度去立意。第二步,分析找出的多个立论角度,选出一个最深刻的角度作为最佳立论角度。这就是我们要写的角度。

论据:

选择论据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点,论据要有说服力。第二点,尽量选比较新颖的论据,避免人云亦云。

、知识上:广泛阅读,观察生活

知识积累这一块包括两方面,一是广泛阅读,二是观察生活。阅读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我不再赘述。我主要说一说观察生活这一方面。

给大家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我女儿上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她们练习描写小动物。我们家里也没宠物,孩子基本上没亲密接触过什么动物。她就凭想象写了小猫和小狗打架的场面,大致就是说你咬我一口,我给你一爪子……

我没给她任何点评,而是趁周末带她到农村去转悠,看到了猫,也看到了狗……回家后她重新写了一段话,其中有一句我记忆犹新:

小狗嘴里发出咕噜噜的示威声,龇牙咧嘴地扑了上去。小猫儿就地一转跳开了,伸出一只爪子在空气里挠了几下……

狗的动作她用“扑”来形容,猫的动作她用“挠”,非常准确。没有人教她,是她自己观察得来的。

希望自己下笔如有神,我们就要多阅读;希望自己的作文真实感人,我们就要多观察生活。

、能力上:架构能力,表达能力

这个问题不复杂,我说得简明一点。表达能力就不用解释了吧,就是遣词造句成文的能力。架构能力,在这里就是指动笔前在脑海里要有文章框架。对自己即将动笔写的文章,要有整体上的把控,不要想一出是一出。

这两种能力怎么获得?首先,还是要阅读,要建立在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第二,就是要练习,特别是架构能力,这也是一项熟能生巧的技能啊。

结束语:

学生们总在追问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老师们总在一遍又一遍地讲解作文方法、作文技巧。可是学生们即使把技法记得滚瓜烂熟,还是难以写出高分作文。原因就在我今天这篇文章当中,他们的作文徒有其形,内容不够深刻,思想不够深邃,保分不难,但想拿高分却难于上青天。

高考作文要想拿高分必须突破“技巧”去追求“灵魂”。一篇文章,最终能打动人心的绝对不是浮华的词藻和华丽的技巧,一定要深邃的思想。

有些东西是老师可以交给我们的,比如写作文的方法。可是有些事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做的,比如阅读、观察生活、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不能总去问别人“怎样才能写好作文”,我们要运用脑髓,自己去思考。

勤于思考的孩子,才有可能写出有灵魂的作品

责任编辑: 李韵  来源:今天头条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1121/1525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