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僵尸国企成隐患 人民币信用受考验

中国如今既要面对美国打压,亦面对内部经济结构问题,可谓腹背受敌。当局祭出“双循环”战略应付,但在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下,只怕事倍功半。近期3大国有企业信用债务违约,个别更落得破产收场,反映长久以来,国企改革成效不彰,当局已欲救无从,无计可施下就只能任其爆煲了!这个讯息短期必令信用债市场持续震荡,更会危及地方政府信用。可是人民币资产要建立信用,要立足国际平台,这个“破而后立”的市场化考验,必得咬紧牙根挨过!

过去,针对中国信用债市场,投资者的理解是民企可能会一夜倒闭,国企则有国家支持,信用可靠。故过去国企发债,不愁捧场客。可是近期,大型国企发债出现认购不足额,更一连爆发3宗大型国企——华晨集团、紫光集团及永城煤电的信用债违约事件,不但令信用债市场崩溃,投资者更对地方国企信心动摇,亦正危及地方政府债务。

事实上,国企改革多年,至今尚未见到应有成果,仍不乏架构臃肿、效益低、债务巨,以及经营与市场脱节的情况。今年在疫情打击下,这些缺乏效益、长期靠国家支持的“僵尸国企”,成为经济的一大隐患,早晚都得正视。

这次国企信用债爆煲,华晨集团破产收场,带出了市场3大忧虑。第一,相关的金融产品大跌价,甚至价值归零,将严重打击投资气氛;第二,银行是国企最大债主,落雨收遮规避风险是正常操作,在银行减少涉足信用债市场之下,将影响企业融资,从而减慢经济复苏步伐,内循环要“打折”;第三,当高评级信用债都要爆煲的时候,人民币资产信心难免受动摇。若这场信用债危机处理不好,将打击人民币资产的信用,不利于引入外资,那所谓撬动外循环,又从何谈起?

下半年 大陆经济持续复苏,期待人行再大规模放水救急,基本上已不可能。反之,接踵而至的,好可能是周期调节的启动,这使得高负债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更加寝食难安。眼见华晨集团破产重组,说明当局不再为国企“包底”,决心适度退场,让不合条件、没有能力的国企淘汰出局。国企破产后,短期的债务重组,少不免要撇帐。时值年底,连锁反应或会引发企业破产潮。

无疑,市场正经历阵痛,但风暴始终是会过去的,如何为风险定价,如何做到信用有价,才是真正考验所在。当局亦须明白,只有让企业经历市场化考验,只有完善市场信用机制,人民币资产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才能真正步向国际化!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东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1121/1525513.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