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俗语“父不进子房” 下一句才是精华 值得深思 可惜十人九不知

在我们国家五千年的历史当中,沉淀下来了许多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些经过历史的历练以及沉淀,可谓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在这个宝库当中包含了我们生活当中各个方面的经典传统和美德,无不蕴藏着深刻的道理。

比如,笔者这篇文章要讲的话题,俗语“父不进子房”,下一句才是精华,值得深思,可惜十人九不知。

那些流传于民间的俗语,虽然有些鲜为人知,但是实际上他们才是真正讲述了生活当中的美德,这些美德也是我们国家古人在不断的实践之后得出来的结果。

我们可能认为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文化俗语非常普通以及很好理解,因此就很容易忽略他们。但是,这些俗语虽然不如诗歌那样充满着韵味,实际上他们却富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俗语当中就有这么一句被我们广为流传的话,“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

一、“父不进子房”,还有更深层的意思

在生活当中,我们可能经常听到的是这句话的前半句。以我们现在的生活经历来看待前半句的话,其实会觉得有点荒谬。这句话从表面意思上来看,它的表面意思是说父亲不应该随意进入儿女的房间。在现在看来,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其实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就算在古代在家庭当中,父亲也是拥有着一家之主的地位。既然如此,父亲怎么可能就不能随意进入儿女的房间呢?

实际上我们不能够单单从它的表面意思来理解,它的背后其实还暗藏着深层次的意思。在儿女年幼的时候,因为作为家长,自然要对他们进行一些教育和约束,因此在他们小的时候出入他们的房间,其实是并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随着儿女们长大成人,他们也有着自己要处理的事情,他们也有了自己的隐私。

因此,在这个时候,作为他们的父母就不应该再随意进入儿女的房间。如果在儿女长大成人之后,还随着进入他们的房间,这其实是属于一种侵犯了他们隐私的行为,就算是自己的父亲,也必须要尊重自己的儿女。

二、“官不入民宅”,整句话的精华所在

这句话的后半句“官不入民宅”,我们就很少听别人提起。但是实际上这后半句才是这一整句话的精华所在。这句话个表面意思是:作为一个官员,不能够随意进入百姓的房子。看似一个简单的道理,但是实则上蕴含了很深远的意义。

在古代的封建制度当中,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因此为官的人和普通的百姓他们之间的差距很大。要是一个官员擅自进入百姓的住宅,那么必定会引起很大的恐慌,使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被打扰。

有一句话叫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古代,一个王朝就是一艘船,百姓就是承载这艘船的流水。一旦百姓的生活被扰乱,那么这个流水必定要将这艘船给淹覆!

最后,后半句话同时也表现出来古时候老百姓的地位卑微。在那个时候没有官职的普通人,只能通过自己种植庄稼来维持生计。如果官员进入老百姓的家中,那么百姓们就会因为惧怕得罪官员,所以就必须要用丰盛的食物来招待他们,这就会使得百姓的生活难以维持。

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在古代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时期,“官不进民宅”是一句蕴含着深刻意义的俗语。而这后半句话,就算在今天也同样适用。在今天的社会当中,虽然提倡的是人人平等的制度,但是实际上等级制度所带来的影响,还是有着难以跨越的鸿沟。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当中,以前的封建等级制度在我们中国维持了几千年之久。因此,这种制度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所以就算在今天的和平社会,普通百姓还是会对等级制度存在着敬畏。所以就是在今天,官员们也得要遵守这个从古流程至今的道理。

将上半句和下半句结合起来看,那么我们会发现这句话想教给我们的道理不仅仅如此。它还想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的当中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待不同的人要遵守不同的约束和礼仪。

如果已经为了父母,那我们必须要站在儿女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在现实当中是官员的职位,那么我们必须要站在百姓的地位上去思考问题。也只有在交往当中遵守这些规章制度,我们才能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责任编辑: 李韵  来源:闲来读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1226/1538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