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哭吧,孩子

小畅是一位一年级的寄宿生,每周五下午放学时是她最开心的时刻,爸爸妈妈和妹妹一同接她回家度周末。

上个周五,因为小畅在学校不听话——因为想家哭了,妈妈决定惩罚她,没有去接她,只有爸爸和妹妹去了。

因为在入学前妈妈和她讲过,在学校不许哭,否则妈妈就不去接她,她答应了。上个周五就没去接她,说是要教育她承诺过的事必须做到。

笔者在心疼这个孩子的同时,有着两种思考。

第一,这哪里是承诺?分明就是下套式的变相强迫,也有吓唬的成分。面对强势的大人,又是这样的条件要求,孩子有选择的权力吗?能不答应吗?

第二,为什么要对孩子提这样的要求?那么小的孩子一个人住校,想家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哭是她表达的权利,怎么能随意剥夺还当做错误惩罚呢?哭还不是因为和家人感情深吗?如此简单粗暴的要求太欠考虑了。

本来,孩子一个人住校就不会有人像爸爸妈妈那样关心她,如果心里有苦,那么小表达能力有限,又不能哭,谁会刻意关心她?日积月累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出了问题恐怕就不是后悔能解决的了。

长久以来,孩子的哭好像就是一种罪,大人们习惯性地以爱不爱哭作为对孩子的评价标准,爱哭就不是好孩子。

不知多少人的童年笼罩在“别哭了!”“不要哭了!”“不许哭!”“这么大了还哭,羞不羞?”“再哭把你扔出去,让大灰狼把你叼走!”“再哭,妈妈不喜欢你了!”

多少大人提到孩子的哭便谈虎色变,只要孩子哭便整个人都不好了,要么粗暴对待,伤了孩子的心;要么满足一切,溺爱害了孩子。

不让孩子哭,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哭是人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基本权利。对于语言能力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来说,哭更是经常用于释放不良情绪、向大人求助的方式。

如果在大人的重压下,孩子总是勉为其难,不良情绪积压在心里,日积月累就会无法自拔,带来更多不良的心理反应。

更可怕的是,这些反应大人无法及时知晓,孩子的承受能力又有限,等到无法承受时,就会以不可预知的更具破坏力的方式爆发。

由于大量不良情绪充斥,孩子将看不到各种事物本来的美好,失去兴趣,妨碍身心发展。最明显的就是好奇心减弱,求知欲下降,缺乏自信心,脾气暴躁......

很多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或许这就是起因,再有大人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的加持,更会“雪上加霜”,不少孩子就是这样被一步步逼上绝路的。

同时,孩子迫于压力,在父母面前极力隐忍,但脱离父母后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比如面对比自己弱小的对象,就会作为发泄情绪的对象。读书时面对比自己老实的小伙伴、工作后面对同事、做领导后面对下属、成家后面对孩子......

面对孩子哭,我们该怎么办?

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或遇到难题时

这个时候万不可贸然粗暴阻止,先蹲下来看着孩子,给他擦擦眼泪,再给个拥抱,拍拍肩膀,和孩子产生共情,用温暖的语言安抚。

孩子有了安全感,感受到了呵护,会更容易回归平静,坏情绪变得云淡风轻,和他讲一点道理也会比较有效。

允许孩子哭一会,不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用动作和共情表达对孩子的爱,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就等于给了孩子很好的情绪突破口。

有爸爸妈妈作为后盾,孩子内心积聚正向的能量,会变得更坚强,越来越不需要用哭来表达。

孩子想要实现某个目的时

这个要分情况了。

如果是孩子此前曾提过但被忽略了,大人有错在先,要是不能满足孩子所提的要求,可以考虑用其他方式让孩子开心一下。

如果是本来就不能满足的,比如超出了经济能力或是已经买过了,先和他简单讲不能买的原因,试着提出满足别的方面。

如果孩子怎么都听不进去,就不予理睬,但要保证安全。孩子过了那一股劲就好了,从中让他明白不是提啥要求都能满足,特别是讲了道理之后还哭闹,更不会满足。

但是有一个前提,孩子好好说提出的需求,要适当给予满足,最多在孩子提过三次的时候,必须满足一次。

用实际行动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大人说话算数,想要什么好好说就有得到的可能,哭闹是得不到满足的。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大人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面对孩子犯错或哪里没达到自己满意的时候,也就是以身作则。当然,谁也做不到十全十美,但懂得控制和从不控制,结果必是天地之别。

大人不见得了解孩子,可孩子会看穿大人一切,如果大人自己都不懂得控制情绪,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不哭不闹呢?

孩子的心,单纯而柔软,一点点快乐能开心很久,一点点忧伤便会泪如雨下。

孩子的脸,就像六月的天,上一秒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下一秒大雨倾盆,狂风怒吼。

好爸爸好妈妈,就要看得了孩子哈哈大笑,“忍”得了孩子大喊大叫。

让孩子哭笑自由,保持童心;读懂孩子的眼泪,触摸孩子的心灵,用理解与共情传递最深沉的爱,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到孩子。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小虎教谈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101/1540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