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德国将步入后梅克尔时期 对中政策可能转趋强硬

德国上月封杀中企收购德国IMST公司,除凸显对中国不信任感日增,也暗示在总理梅克尔奉行用贸易改变中国的信条失败后,对中政策将在后梅克尔时期出现变化,且可能转趋强硬。

柏林(Berlin)政府上月禁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子公司,收购专门从事卫星、5G和无线电技术的小型德国公司IMST。经济部当时的结论为,这项交易「对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其实德国官员早在2016年一起交易案,就开始警觉中国领导阶层的意图。

当年中国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Midea Group)以45亿欧元,收购德国当时工业机器人最大制造商库卡(Kuka)。这项交易引人忧心德国关键技术将落入中国之手。政治人物并抱怨,德国企业永无机会收购跟库卡具备同等战略重要性的中企。

不久后,德国就收紧外国投资法律、提升部长阻挡外国收购战略资产的权限。这项法律变革,让内阁上月得以阻挡IMST收购案。

不过英国「金融时报」(FT)指出,德国体制虽已在动作,只要梅克尔(Angela Merkel)尚未卸任,对中政策就不太可能有剧烈变动。柏林一名外交官就说:「最大限制就是梅克尔本人。」

现在,在任15年的梅克尔即将离开政坛,未来德国对中政策的走向,或许可从IMST併购案受阻看出端倪。

金融时报分析,梅克尔体现了西方世界与中国和解的老旧观念:深化与西方的经济关係,将鼓励北京政治出现变化、转而拥抱自由主义和西方价值。

与此同时,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让德国获益丰硕。德中贸易量到2018年已达2000亿欧元,中国同时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绝不会采取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的「脱钩」作法。梅克尔也强烈反对把中国视为敌人的趋势,以免像西方与苏联的冷战重新上演。

不过,许多德国人认为梅克尔的做法愈来愈过时。

梅克尔阵营一些人原本盼望中国政治会随经济开放,结果希望落空。中共对内压迫香港与维吾尔族,对外作风变得更加独断。在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期间,中国推动「战狼外交」反制外国批评,并加强刺探西方经济与政治活动,包括德国在内。

一名德国官员表示:「我们全都相当失望。我们全都看着中国在过去数十年来开放和改革,以为可以迈向和解,我们的步调终将变得更一致。结果并未发生。」

梅克尔仍捍卫自己致力与中国对话的做法。她主张若中国不合作,世界没有机会期待解决气候变迁等巨大挑战。但她的「合伙」态度已遭受愈来愈多批评,政坛人士纷纷指控她把德国商业利益置于人权之上。

梅克尔政府执政联盟伙伴─社会民主党(SPD)的外交政策发言人施密德(Nils Schmid)表示:「梅克尔方面无意愿改变,但她卸任后,(德国)肯定会采取更坚决的态度应对中国。」

施密德还说:「我们需要真正的对中外交政策─而非以商业为导向的政策。我们必须让我国的外交政策与大企业的商业利益脱钩。」

保守派政治人物麦兹(Friedrich Merz)将角逐梅克尔所属基督教民主党(CDU)下任党魁。他在近期的竞选活动中也说:「我们正在面对一种扩张式、帝国式的外交政策。中国拥有对欧洲的战略,我们有对中国的战略吗?」

纽约研究机构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派驻柏林的分析家巴金(Noah Barkin)则分析:「未来不论接替梅克尔的人是谁,下届德国政府可能都得纳入绿党(The Greens),而绿党正是对中国最为鹰派的德国政党,非常关注人权议题。」

巴金表示,如果绿党进入政府,将改变德国对中国的论调。

除了来自国内的压力,金融时报另指出,未来德国势必将面临盟友施压。

欧洲联盟(EU)近期虽与北京签署期待已久的投资协定,然而欧盟也愈来愈警惕中共等「专制强权」影响力日增,呼吁应与美国政府加强结盟,维护民主国家在全球治理上的利益。届时欧洲会怎么行动,柏林将扮演核心角色。

分析家巴金表示:「未来民主国家之间将讨论专制政权的威胁,无论是中共、俄罗斯或其他国家。德国若要参与讨论,将感受到来自盟友庞大压力,必须强化发声力道、用更强而有力的态度面对中共。」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中央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106/1542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