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程晓农:房产税救地方财政?中国经济已无回暖可能

2021新的一年开始后,关系到中国千家万户的房地产税面临开征的问题,旅美经济学家程晓农博士表示,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中共早晚会征收房产税;而征收房产税的结果是,地方政府有了新的财政收入来源,但整体经济的消费将因此减少,从而导致服务业和制造业更加萧条,国内经济已无回暖的可能。

3年前起,中共已将房地产税列入五年立法规划。去年5月,中共国务院发文提到,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去年底,社科院建议加快开征房地产税;随后,党媒发表财政部长文章,要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改革。针对众人瞩目的房地产税问题,程晓农认为,中共地方财政陷入严重困境,房地产税征收立法一年以后就会通过并实施。

【录音】:以前国内有一个房产税的《暂行条例》,用了几十年了。这个《条例》规定,居民住房只要不用于商用,就免征房产税。那么最近,中共正在要宣布说要,财政部长刘昆写了一篇文章在中共的《人民日报》上,说是要积极推进房产税,另外,其它方面也有一些信息,那么看来呢,中共是准备要收房产税了。

程晓农认为,中国大陆现在房产的拥有量已近饱和,更多人在大城市买房是为了炒房,就是把房地产当作一项投资,认为它会稳定增值。这导致过去大城市房价飙涨,但是,如今在总体上房地产供大于求的局面下,今后房地产公司很难象以前那样大量买地了;随着房地产公司买地规模相对收缩,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也就越来越难支撑了。如果房地产卖不动了,地方政府卖地也就卖不动了,土地财政便断了来路。现在房地产供需完全失衡,房地产价格已经开始陆续下降。在北京平均下降16%,京郊及各地有的已经下降一半以上,楼市进入熊市,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财政的收入来源就面临中断,就是说有一部分重要的来源可能会消失。

【录音】:那么另一方面呢就是政府,中共当局的地方财政过去长期以来靠发展、开发房地产来卖地,所谓的获得土地出让收入,这样的话就可以,有一种叫作土地财政,就是地方财政的大部分收入要靠出卖土地。那么如果房地产不能再进一步开发了,房地产公司现在资金链非常紧张,因为房子不容易卖掉,房价在不断的下跌,越下跌越不容易卖。那么这种情况下呢,这个房地产公司的债务,还有地方政府为了开发房地产而投资了巨额的资金,去做基础设施的建设,那么这方面的债务也是已经达到很高的规模,现在呢房地产公司加上地方政府在内的债务,加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对银行的威胁。就是说,金融系统如果这样等下去的话,可能金融系统会出现危机。所以中共现在必须开始未雨绸缪,所以就开始酝酿,加快房地产税征收的立法。现在立法还没有通过,估计一年以后就会通过,而且实施。

程晓农表示,今年中共已明确宣布不再支撑房地产,因为去年中共投入了三万多到六万亿人民币的政府投资希望拉动经济,结果钱全部到了房地产方面。地方政府不是拿这笔钱去拉动经济,而是去还旧债,还想继续发新债。这种情况等于资金空转。所以中共也知道,利用政府投资拉动房地产,已经毫无效果。现在中共已经建立了全国联网的房地产信息平台,做好了房地产征收技术层面的工作。哪怕你住在山西,然后在北京买了几套房子,全国联网以后,有关个人的房产数据全部可以查到,那么北京就可以征税。

【录音】:因此从将来来看的话,中共的这个房产税政策,会很大程度上增加居民的负担,他们必须要在,不管他买房,还是在为了住,还是为了投资,都必须要大大增加一笔税务,房地产税的开支。那么没有买房的人,今后他的房价里头也自然啊,房价下跌了,但是房产税出来了,所以这个买房的人的负担也增加,租房的人也会因为房产税的关系他的租金也会上涨。所以会整个的房产税出来会遏止中共的消费,把居民的消费力进一步削弱。但中共已经没有选择,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它的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就没有办法维持下去了。这就是中共现在基本的经济状况。

程晓农表示,征收房产税使地方政府有了新的财政收入来源,但整体经济的消费将因此减少,从而导致服务业和制造业更加萧条,失去经济回暖的可能。

【录音】:今后,长期来看的话,因为房产税一开征就是永久性的,所以这样的话萧条会长期下去。也就是说,它没有经济回暖的可能性了。因为消费减少以后,首先是减少服务业的收入,很多服务业的店铺会倒闭,然后商场也会同样出现情况。因为商场税是居民口袋里面额外的一大笔开支,这笔开支如果用来交税的话,居民户就很难有多余的钱去消费。所以对他们来讲,他们很可能会是说,压缩消费来挤出钱来交房产税。所以房产税直接是一种挤压消费、遏制消费的一种结果。也就是说,中共政权到了说,虽然它要拉动经济、要维持消费,但是,面对地方财政这种财政的严重困境,它是宁可肯让消费继续掉下去,它也不能够不收房产税。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希望之声记者王倩、金朝衍采访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110/1543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