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涉P2P等各种网络诈骗 中国团伙印度落网

作者:

图为示意图。*

在中国大陆一度偃旗息鼓的P2P平台,最近被发现又转移到了印度,导致大量印度民众受害。专家分析,这些恶意软件不仅让印度人民经济受损,还可能涉及中共的海外间谍活动。

印度破获中国诈骗团伙4万人受害

近日,印度逮捕了两名涉嫌通过传播恶意软件进行诈骗的中国妇女和另外十名同伙,该诈骗集团通过在WhatsApp上流传恶意软件,欺骗了40,000印度人。这是印度最近一次涉及中国软件的网络犯罪。

该诈骗集团宣传在线多层营销活动,用丰厚的回报来引诱受害者,据称每个参与者只要每天花30分钟在这个名为“NewWorld”的应用程序上宣传了Facebook,Instagram和YouTube上的互联网名人,就可以每天得到41美元(3000卢比)的佣金。

而事实是,当这些毫无戒心的参与者下载了该应用后,这些应用就会安装恶意软件,来控制用户的社交媒体账户。

根据《印度时报》的报导,一旦用户下载了该应用程序,就会被发送社交媒体视频和账户,让他们点击“喜爱”并跟随。每执行一次此类操作,用户就会收到8美分(6卢比)的“报酬”。

如果用户选择“VIP会员资格”,则会被分配成倍的任务数量,而每次操作得到的报酬也会成倍增加。用户必须支付14至684美元(1000卢比至50,000卢比)才能获得VIP身份。恶意应用软件不断诱使用户付费购买VIP身份。

印度警察冻结了数个银行账户的81.9万美元(6千万卢比),并从被捕的中国国民那里追回了34,125美元。印度警方说,骗子通过四十多家空壳公司以及大量的银行账户、加密钱包等来洗钱和取走受害人的钱。

谷歌删除多个中国小额贷款程序

与此同时,印度发生了另一起与中国相关的网络犯罪事件。谷歌(Google)应海得拉巴(Hyderabad)警察要求,从其游戏商店中删除了60个中国制作的小额贷款应用程序。

据《印度时报》报导,几周前印度调查机构要求Google从其商店中删除另外300个中国制作的应用程序。

印度机构正在调查,这些软件是如何诱骗毫无戒心的人进行借贷的,而且如果他们迟延一天甚至数小时还款,就会被骚扰。据《印度时报》报导,印度有六人羞愤自杀,因为此类贷款软件的运营方公开羞辱了他们。

印度于去年12月25日逮捕了一名中国男子,该男子管理着至少11种借贷应用程序,专门向20至40岁的印度人提供利率极高的小额贷款。

据《印度时报》报导,在突袭行动中,共有15人在印度三个不同的城市(海得拉巴、德里和班加罗尔)被捕,警方还查获了超过2千万卢比(约合27.1万美元)的现金。

中国的P2P爆雷后转战印度

中共病毒(COVID-19)肆虐以来,印度自2020年3月实行封锁,这导致印度人大量失业,更多的人需要贷款,这也催生了这类中国贷款软件的市场需求。

Usanas Foundation的首席执行官潘迪亚(Abhinav Pandya)在电话中告诉《大纪元时报》,这些提供小额即时贷款的应用程序在印度非常受欢迎,因为供应方不检查客户信誉度、时间短、拿钱快,也不用签署常规银行要求的贷款协议。

他还说,由于互联网数据的普及,拥有Android智能手机的印度人非常多,容易进行网络借贷,同时印度社会正迅速转变为消费主义经济,而大流行导致经济衰退,因此这个网络小额贷款市场方兴未艾。

印度媒体《新闻时报》分析,对提供此类贷款的公司来说,由于贷款很小且利率很高,如果发生违约,贷款公司不会受到太大损失。

文章说,最早在2012年中国大陆就开展了同样的Peer-2-Peer(P2P)业务,但中共政权在2016年对该行业施加了压力,很多曾经盛极一时的网贷平台在2018年中出现倒闭潮,后来当局祭出多项规定加强查缉P2P网贷平台,勒令关闭。然后这些贷方将注意力转向了印度。

潘迪亚说,由于印度用户的技术素养较低、印度安全系统非常脆弱,导致中国P2P程序在印度大行其道。“(印度)文盲率也非常高,很多人对此类应用程序的有害影响缺乏了解。”他说。

“很可能涉及中共间谍活动”

潘迪亚还说,这种网络犯罪还可能与更广泛的中共间谍活动有关。“我们知道中国(中共)通过这些数字媒体平台,来进行情报(搜集)工作,并展开影响全世界的行动。”

他说,这种行动也可能会强迫印度受害人为中共当间谍,或迫使他们从事如走私或人口贩运等其它犯罪活动。

目前,这些小型贷款应用程序渗透了印度市场,已成为对印度的大规模安全威胁。由于这些应用程序是中国制作的,因此应用程序用户可能将用户个人信息输入中国的人工智能(AI)系统。

总部位于新德里的战略分析师纳拉帕特(Madhav Nalapat)教授通过电话告诉《大纪元时报》,中共正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AI),他们希望使用AI方法来加强对国内人民还有海外的控制。

纳拉帕特分析,人工智能可以用来绘制出某个人群对各种消息的(情感)反应,从而可以订制如何煽动“仇恨之火”的行动。

(英文大纪元记者VENUS UPADHAYAYA对本文作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 夏雨荷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121/1547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