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对比 > 正文

世上最远的距离 就是你在我身边玩手机

以前的过年,是一枚枚乡愁的车票,而2021的过年,则是一张张核酸证明。

尽管一些人,因过年这个特殊的节日,想回家陪伴父母,做了一张张核酸证明。但回到家中,忘记了陪伴,把手机捧在手中。

印像中的过年,有鞭炮在耳边炸裂的声音;七大姑八大姨嗑瓜子的哔啵声响;小孩子奔跑追打,穿着棉裤跌一跤的闷响……如今又到年关,归家潮水过后却是一片静悄悄。

对曾经的我们来说,过年总太短,不够时间做那些想做的事。而现在家人们相聚,唠家常不如在微信里抢红包;朋友们相聚,不约一把吃鸡几乎找不到共同话题;对付熊孩子,打开手机播几集《小猪佩奇》自然能各自安好。

被困在手机屏幕中的人偶尔也会想念以前那种慢悠悠的时光。正如木心说的那样,以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相处与陪伴,本就是一件很慢的事情。情感之珍贵,也在于共同拥有的那段时光。

眼下看来,“陪伴”着实成了奢侈品。时间被虚掷在微博热搜、朋友圈、游戏,还有一堆需要及时回复的工作信息。即便是在团圆的过年,手机也24小时不关机,牢牢占据人们所有的注意力。

这个日渐玲珑智能的玩意儿让人相信,通过那个手掌大的屏幕似乎可以完成很多事,溯古追今、沟通内外。它让人跟人前所未有的靠近,又让人无限疏远,毕竟有些应该参与的时光一旦错过,手机就再也联系不到那个人,再也无法重返那段曾经。

在又一个沉默的过年到来之际,我们跟一些人聊了聊。如果关掉手机,他们的过年准备怎样过?别把孩子锁在手机里。

做父母这是件很难的事儿,手机给了很多父母逃避的借口。

就在去年,有一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儿别扭母女的故事。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平时只通过手机跟在偏僻老家的孩子联系。历经一段漫长的缺席后,母亲重回家乡,母女毫无亲昵,女儿甚至飞跑进房间,躲在被中。

她不愿见到自己的母亲,觉得“还是听声音的好”。也没有想像中的睡前故事,比起跟不太熟的母亲相处,女儿更愿意趁着母亲睡着,掏出手机玩。

把她们变笨拙的不只是距离,还有手机。事实上,即便常年陪伴在孩子身边,有些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甚至不比一个动画形象更亲密。

她是个年轻的母亲。还没做好准备,孩子就来了。事业正是可以努力拼一把往上爬的阶段,丈夫常年在海外工作。自打孩子出生,就是标准的“丧偶式育儿”。

作为一个没有下班时间的销售,即便是在假期,她仍需要24小时在线,随时回复客户的消息。孩子正是妄图霸占妈妈全部关注的年纪,任性要求妈妈“不准看手机”。总被“给你放个动画片”打发了,闹了几回,不再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已经不再追在她后头问十万个为什么,更习惯把AI音箱当成好朋友。

有一回她问孩子的愿望,孩子的回答是“我想变成一个手机,你会一直对着我”。

年末,幼儿园排演了节目。上台前,孩子再三交代她:“妈妈一定要用手机录下来,你可以在手机上看到我。”

明明就在身边,为什么非要让彼此在手机里相见?今年过年,她决心“戒掉”手机,带孩子去外面走一走,讲一讲那些天马行空的故事。对孩子来说,陪伴不是近在咫尺,而是能创造一段共同的回忆。

手机可以重复播放视频,但不会让错过的时光倒退。有些人终会“无法拨通”。

他真是受够了自己出生的那个西南小城。报考大学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填了北京的大学:我要离开这里,去大城市。

一路换了船、汽车、火车,辗转十多个小时,他来到了奥运那年的北京。一切都是簇新的,跟那个闭塞小城截然不同。他头一次知道这里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英文,而小城的学校连普通话都尚未普及。

没有余钱买笔记本,他靠课余打工赚钱买了人生中第一个智能手机。从那一年到现在,手机换代,从坚如板砖的诺基亚到耐不住家乡冬天的iphone。透过手机,他拼命追上这个山外的世界,却很少回家看看。

每年过年回家成了一趟“折腾人”的旅程。尽管高铁的开通已大大缩短了行程,但难熬的并不只是过程。

老家的同学早已结婚生子,每天过着一眼便能望到尽头的日子;没有暖气的逼仄房间也叫人难以忍受;作为村里的大龄未婚男性,总有热心肠的八竿子远亲戚上门做媒……

跟父母的聊天像是命题作文,按照三餐,在“饿了吗”“想吃啥”“好吃吗”中无限循环。至于其他,跟他们讲了也不懂,他这样想。问起近况,“一切都好”便足以打发了年迈的父母。

唯一能解救他的是窝在开着电热毯的被窝里刷朋友圈,看看朋友们在全球各国晒出的旅行照片,好像自己也跟着他们环游世界。但哪怕是这个法子也并非总有效:大山深处的信号时常不给力,叫人恼火。

今年他原不打算回家。父亲却早早打来电话。父子俩用45秒开场,随后两头无话。

沉默数秒,他说“没事儿那我就挂了”。

“哦哦,家里今年新装了歪发(wifi)。你回来上网更方便了”,父亲最后这样说。

不知道年过六旬的父亲是怎样想到要给家里装个无线网络的,这个一年到头只有他回家才会派上用场的“高科技”。为了让难得回家的儿子更自在,父亲不知要往电信局奔波几趟。这或许是父亲心中,唯一能与儿子产生交集的东西。

他还是决定定个闹钟买了回家的车票。 Wifi恐怕是要留到下一年再体验了。他打算今年不再只在朋友圈一日游。趁着父母腿脚尚便利,他还没有过重的家庭负担,也许可以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随便去哪里都好,只要一家人在一起。

手机可以让我们听到、看到彼此,可总有些人,会去到电磁波无法抵达的地方。所谓陪伴,就是当他们在你身边的时候,你的眼中也能看见他们。用相拥的时间说“爱你”。

她想他们已经提前进入了人们说的“七年之痒”。

她和他相识于学生时代,在某个互联网社区的电影小组认识。因为同处一城,时常约着看电影。毕了业,顺理成章走到了一起。

走出校园,手里能支配的时间就少得可怜了。两人租了间小室,有梦想中的客厅和飘窗。毕业前,他们已幻想过无数次:清晨可以在窗前相拥看这个城市醒来,夜晚可以窝在客厅的沙发上选一部中意的冷门老片,每逢假日,还能散步去附近的菜市场,呼朋引伴来吃一顿闹腾的餐饭……

然而,入住半年,厨房只在刚搬进来的头一晚开伙。淘了好久的投影其实只用过寥寥几次,至于飘窗,早已蒙了一层灰。

他是程序员,经常加班到深夜才归,而她遵循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朝九晚五的工作让她不得不12点前强迫自己入睡。

经常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个人甚至都不能碰面说句话,除了聊天记录里苍白的“什么时候回来”“今天要加班”的对话,乏善可陈。那些曾经会在她上课前准备好的早餐、夜凉时披上的外套都简化成了用夸张字体标注“我爱你”的表情包。

好不容易有个周末,彼此早已没有出门的力气,他更愿意宅在沙发上玩游戏,她觉得时间拿来淘宝追剧都不够用。一天下来,两人对话甚至比不上跟游戏队友和网店客服说的话。至于吃饭,谁还有下厨的心,点个外卖可比做饭便利,还不用商量谁来洗碗。

两个相爱的人彷佛成了同室舍友的关系。隔着一道屏幕,他们正在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三毛说过,爱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细水流长的爱情是需要温度的,也许是为他煲的一锅汤,也许是为她披的一件衣。各占沙发一头,隔着冰凉的空气,兀自拨弄手机充其量只能算是搭伙过日子。

中国人对“家”总是充满想像。它需要一个屋顶,留住暖意,散发微光。这些都是需要打磨的。手机屏幕照射的冷光远无法照亮这个世间最柔软的地方。唯有烟火、人声和相守的温度才足以煨出家的光泽。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Vista看天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214/1557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