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国际财经 > 正文

施罗德:3大情景招惹通胀重临

美国货币供应快速增长及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引发通胀卷土重来的隐忧。这些忧虑情绪已反映到通胀挂钩证券之上,而美国10年期均衡通胀率亦由去年3月份的0.5%,上升至去年底时略低于2%的水平。

我们认为有3种情况可能会让通胀卷土重来:

首先是技术因素,通胀未被准确地量度,而各项常用指数亦低估了通胀。无可否认,于疫情期间要计算服务业的价格存在困难。不少企业并没有营业,意味着数据无法以正常的方式收集。事实上,一些价格数据只是凭推算所得,甚至只是简单地以“无法获取”作纪录。

然而,量度误差更多是出于消费模式在疫情期间的转变。消费模式已被迫调整,因此,使用基于正常模式的各项消费物价指数权重,无法反映受疫情所影响的经济环境变化。由于几乎所有地区均在疫情期间出现食品价格上升和运输价格下跌,通胀因此偏向下跌。

虽然这当中显然存在疫情独有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应该会随着2021年消费模式回复正常而逐渐消退。疫情所带来的干扰让通胀受到一次性的轻微低估,但这种情况应不会持续。

第二个隐忧是货币大幅增加,意味着流动性过剩。一旦经济活动恢复正常,便有可能引发消费热潮,而强劲的需求亦将推高物价。虽然人们似乎对回复正常生活和消费心存盼望,但出现“创伤后遗”的机会亦不小。家庭或许需要一些时间才能重拾消费信心。在愈来愈多人选择在家工作和减少出行的情况下,一些消费模式将会出现永久转变。

世界各地均出现储蓄水平增加的情况,但主要是来自较富裕的劳动人口和退休人士。低收入人士通常会放慢或停止储蓄的步伐,而失业和停职的人花光所有积蓄亦不足为奇。虽然财政政策可通过推行以低收入家庭为重的措施纾缓上述情况,但久而久之,家庭储蓄或流动资金过剩的情况亦有机会减退,因此对经济和通胀带来的负担相对轻微。

第三个隐忧是较为长远的问题,并且反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结构影响。回到“创伤后遗”的问题,若疫情导致消费模式出现永久转变,全球将需要重新分配资源,劳动人口将会流向尚有需求的行业,而这种转变颇具挑战性。劳动人口要为新职位重新学习技能已非易事,加上这项转变对人员流动的需求有可能会增加,对于有家庭或其他社交牵绊的人而言将是另一项挑战。

最初,失业率上升或许会维持一段时间,从而导致通缩的情况。然而,当各国政府及央行将失业率高企误认为是周期性而非结构性的问题,通胀威胁便将随之而来。由于经济体系中的供应力并不及失业数据所反映的大,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过剩或会引发通胀。

就此而言,虽然这项挑战并不是疫情爆发时独有,但要判断这会否引发另一次重大政策失当仍然言之尚早。这个隐忧显然不是导致近期金融市场通胀预期上升的原因。疫情后去全球化和供应链有可能重组的忧虑亦不应归咎于此。不过,我们在追踪这些风险时会密切关注工资增长和通胀预期的走势,以判断两者与失业率的关系是否有出现变化的迹象。

施罗德投资管理首席经济师及策略师 Keith Wade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东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219/1558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