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跟随乾隆皇帝“漫游”姑苏

—“漫游”姑苏

作者:

梦中,你从万丈崖边跃下,魂丝于云雾山岚间翱翔。却不知是何原因,竟“逆”入了“姑苏”。你瞄了一眼卷头,原来这是乾隆眼中、徐扬笔下的“姑苏”。

【《驻跸姑苏》为《乾隆南巡图》第六卷,主要描绘乾隆下江南(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驻跸姑甦的盛况。据《高宗纯黄帝起居注》记载:乾隆二十九(1764)年四月十日,乾隆到寿皇殿拜谒先祖。十二日,传喻徐扬起稿《南巡图》第一卷。

乾隆三十一(1766)年六月八日,“徐扬起得《南巡图》第五、六卷,呈览,准画”,图卷描绘的场景虽然更可能是第四次(1765年)下江南,但由于画家徐扬本是苏州府人,且有《康熙南巡图卷》在前,因此画卷描绘的场景可能并不特指具体某一次,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描绘。】

你站在小石桥上,满目望去,那什么“水满春畦白云连”“大船小船浪相依”,都不及眼中的三月小桃红。

伴着间断的杵臼舂稻声,你隐约听见那小轿旁俩役夫小声闲谈,竟是在比较圣祖皇帝南巡和当今皇帝南巡,

说什么圣祖皇帝当初巡视河工轻舟简行,而如今天子虽说是为问民风,可这做派却……

空气忽然有些凝滞,你逃也似地疾行两步,越过两位倚杖老者,路过篱笆院墙,恰逢一人迎米粮入院。

一条小河横陈在前,你看见不远处有座木桥,只是过去的路有些“崎岖”,但这可难不住你。

绕过枯木细松,缘著墙边,顺利上了桥,只不过你好奇那一层蓝布外究竟是什么。

原来那是皇太后乘坐的“翔凤艇”,

而岸边则是拉纤的河兵、跪伏瞻仰的村妇,而男子么,应该是规避了;

至于沿河民居、角亭、牌坊则设有香案。

身边的牌坊匾额上蓝地金书“万寿无疆”,

极目望去,那对岸则是“恭迎圣母”。

看着那些身穿礼服的命妇们,以及不远处林荫下的小轿,你也就明白了,这对岸多得是致仕还乡的官要,也难怪能搭两座戏台子。

其中一处似为“九仙女祝寿”的戏码,

另一处你也不知道是个啥,但是拉纤河兵们看地津津有味。

许是圣母体谅百姓,这“翔凤艇”行地慢,你放弃了与之同行的想法,快走两步,近了那浒墅关,据说“其税收量曾居运河沿线税关之首”,江南百货都要到此完税,为“南北冲要之地”。

不过看着那每个路口的围布、卡兵以及商户门中的绮罗、灯彩、香案,你也知道那百船穿梭、熙熙攘攘的场景是见不到了。

看着对岸的“茶食”“纱罗”“棉花”“卜易”,闻着一旁“进京名酒”的香气,你也懒得过“北桥”去对岸,就原路直行了。

你遇到零零星星的挑担行脚商、樵夫以及妇人孩子,但更多地是那些三五成群的耆老、乡绅、士大夫们,嘴里念叨着你听不懂却又软软的吴语。

反正左右无事,你就敞开了眼看,什么“官帽”“茶室”“加染梭布”“朝靴”“灯草细席”,

不过你更喜欢的是“五香腐干”和“大肉馒头”。

你看见裹着蓝头巾的老妇人在灶台前煮浆,另三人合作压腐干白坯,原来这就是大观园中“茄鲞”里夹的五香腐干;而混著麦香与肉香的包子,你是喜欢的,那小仔自然是更喜欢的,这不,一拿着铜板就找老板买包子。

可即使在这张灯结彩的梦中,你仍是留意到了那个在三四月里赤脚踝、裸腿肚的人,原来这盛世尚有人未得饱暖。

片刻功夫,便过了“中桥”。

身边人都在好奇太后到哪儿了。只有“尧天舜日”的牌坊下的人有些焦急,他们忙着张灯、围布,三匹骏马从旁疾驰而过,都没人注意。

那对面还有一座上演着祝寿戏码的亭子,定睛细看这才发现那是那浒墅钞关的公署衙门,那可不是“东辕门”仨字。

是了,这沿河的“粮食行”“福建名烟”“布行”不都在印证浒墅关的税收地位。

你见兵役忙着围挡,也就走了,到“兴贤桥”的这段路,你遇见一家不想逛的书店;

碰见一批“自由行”的官员;

看见一家正给人剃头的理发店;

闻见弥散在空气中夹杂着花香的茶香。

而那“兴贤桥”桥口不知为何没有蓝布,仅用了一根绳。

于是你四处打量了起来,这不你看见了春天的颜色,那家具铺屋角后的杏花白中透粉。

一旁四角攒尖的亭子里传来清脆的笛音,台下的老爷们看地眼笑眉舒,台后围布里时不时传出来翻箱换衣的窸窸窣窣声。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博物馆丨看展览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326/1572995.html